我校附属肿瘤医院援滇医疗队将帮扶新模式落到实处
慕名而来的患者,稳定增长的门诊量和手术量,医生们日渐增强的诊疗能力,老百姓们逐步提高的健康意识……虽然距离我校附属肿瘤医院派出的,由彭俊杰、张哲、唐绍娴等三名医生组成的第一批援滇医疗队到达宣威市才过去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但在切实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方面取得的丰富成果和显著进展都表明,医生们已经一步一步把赴滇时规划的“精准”、“规范”、“紧密”的创新性帮扶模式落到了实处。
赠送医疗器械,把改善治疗环境落到实处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改善医疗环境的基础。然而,援滇医疗队队长、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彭俊杰在到达云南后不久,就发现当地的手术条件相当落后。这种落后不仅仅是手术理念和技巧上,甚至更直接地体现在手术器械的差距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提高当地的手术质量,彭医生主动联系医院寻求支持,并着力促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肿瘤医院专项基金捐赠部分手术器械。
7月1日,彭医生作为代表向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现场捐赠了部分医疗器械。这批医疗器械就好像在医生们手里传递的希望的火把,传递着医者仁心,也传递着病人康复的希望。
开展医疗服务,把保障病人健康落到实处
宣威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不是很强,一般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就会拖到很晚才来医院就诊,医生们碰到的恶性肿瘤基本上都是比较晚期的了。但是由于宣威市一院技术水平有限,很多病人来看过一次就跑掉了,很少动手术,相当一部分病人会选择去昆明的大医院看病。帮扶医生的到来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成功地将患者“留住”,甚至吸引了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去年一年大肠癌开了14个,我到了一个月已经开了3个,来咨询的增加了很多”,彭俊杰医生介绍说。患者的健康得到了切实保障,同时也减轻了其到外地就诊的旅途颠簸、高昂费用等负担。
加强学科建设,把提升诊疗水平落到实处
援滇的时间是有限的,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在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医疗队积极向同道们传授医疗技巧,引导当地医生改变医疗理念和思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目前,医疗队已经通过开展对口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培训、学科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了学科建设的有关尝试,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7月18日,在彭俊杰医生的帮助指导下,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在昆明进行的普外科重点专科评审中,夺得了全省16家同级医院面试成绩的第一名,成功获批云南省重点专科,获得支持经费100万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为期五年的对口帮扶工作于今年的5月31日正式启动。期间,我院将选派十批医生,以半年为期,每期三人,交替支持宣威市一院的建设,打破当地“医疗贫困”的局面。在谈到是什么精神鼓舞着医生们的援滇信念时,彭医生动情地回忆起赴滇前,蔡三军教授对其的嘱咐,“到云南不仅仅要做几台手术,要把我们科室扎实的作风也带过去。让人家看到我们肿瘤医院的规范和严谨,同时也要虚心地向云南同道学习,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据悉,10月份中国大肠癌协会专委会的年会在上海召开的契机,邀请部分接受援建的云南医院医生前来参会,并参观大肠癌手术,以此进一步提高云南地区医院的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