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代会特稿】以质量提升为核心 育优质创新型人才 ——“十二五”人才培养工作回顾
今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5周年,又逢华理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科学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闻网特将“十二五”期间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成果进行梳理,组织了一批特稿,以飨读者。
2011年,华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水平、高素质、国际化人才。5年来,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亮点。
全面工程教育扎实推进
2014年8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认证,并获得9年的最长有效期,成为我国大陆首个通过AB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华理也成为首个具有ABET国际认证成功经验的中国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工程教育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因此得到提升。
此外,截至2015年,我校已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7个工科专业先后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开展的专业认证,均获得通过。
在国内外认证的背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社会能力、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工程教育,以及专业综合改革等各项措施的支撑。
“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外知名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工程科技领军人才,还在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4个专业进行综合改革,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师资队伍的调整与培训、实践基地的拓展与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积极探索。
“我们有门课直接由企业的专家讲。”学生口里的这门课就是参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而特设的“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为的是加强学生工程伦理、素养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学校还试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举办了教师工程设计能力培训,近百名中青年教师接受了培训。
培养卓越的工程人才,离不开实践实验教学。2012年,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之后,材料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学校与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挂牌,有效地弥补了高校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的缺憾,使工科专业的教学更具工程特色。此外,学校还有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十二五”期间新增的石油和化工过程控制工程、化学化工等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5年来,学校共建立12家上海市级实践教学基地、10家校级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涉及到工程、工商管理、社会工作、艺术和法律5个专业类别。其中,有3家基地获评上海市示范级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基地,华理与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更是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未出校门就当上厂长”的吴飞明校友作为唯一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代表,在纪念大会上作了发言。
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硕博连读生周元凯策划的智能插座项目,46天众筹2100万,刷新了国内网络众筹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记录。本科生何一昊,年仅20岁,已是两家初创企业的“老总”,与同伴开发了掌上资讯平台“跬步”APP,以及一款国内首创的激光扫描细胞操纵显微镜产品。除他俩以外,还有谢应波、李惠、顾海龙、鲍戮克等一长串华理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华理为什么能涌现这么多“创客”?他们的创业竞争力从何而来?其关键在于:只有从各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平台,学生才会自主创新、勇于创业,并让创新成为创业的基石。
学校通过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依托创新活动、创新教育三级平台,将创新训练与创业实战“无缝对接”,构建了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三级平台的第一级面向大部分学生,是普及型创新创业活动,以创业教育课程、创新教育基地、USRP活动等为载体,着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第二级以校级、市级、国家级“大创”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素养;第三级为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实战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如今,创业训练营、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实战赛,已经成为华理推动创业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
创业教育并非鼓动每一名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让学生汲取创新创业的精神养分来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着眼于全面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建立了“一心三维”的创业教育体系,即一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创业精神普及系列”、“创业能力提升系列”、“创业项目培育系列”的三维度模型。
为让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尽可能多的学生,学校建立了两校区创新联动平台,课程、实训齐上阵。2012年,在“创业精神导论”多年授课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创业基 础”课程,每个学期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据统计,创业类课程选修人数逐年增长,2014年1818人选修,覆盖面超过47%。除了课程,学校还通过超市、文印社等经营实体与创业工作室等创业实训基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帮助学生将理论对接创业实战平台,为初创企业发展增添助推力。
研究生院承担了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建设,通过推动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六大赛事,全面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年在“挑战杯”等各项创新创业赛事中收获颇丰,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创客”来。例如,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校6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奖,以3金2银1铜的佳绩排名全国第七,首捧“优胜杯”。
教育质量工程运行有效
2014年年底,教学质量状态数据中心投入测试使用。据介绍,建设这个中心,是为了努力提升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有效度”。该中心涵盖学校、院系和专业等多层次、多维度的状态数据,其中校级数据389项,院级数据175项,专业级数据76项,实现了常态、及时、综合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指标监控。
每个专业、学院以及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优势和短板?通过这个数据中心,与教学相关的各方面情况一目了然,极大地便利管理决策和质量预警信息反馈工作,可有效地支撑教学质量闭环监控和持续改进。该数据中心的建设理念处在全国高校前列,已吸引了一二十家高校来校调研取经。
2013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学校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位论文管理等3个方面入手,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当年6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了修订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统筹各方资金,普遍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业奖学金,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增加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扩大招收国际学生数量是一条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国际学生数量比“十一五”增长了近10%。同时,在一批具有国际教育和科技合作背景的专家学者支持下,化学工程、工商管理、化学3个学科形成了全英文培养体系。
除了这些成绩以外,“十二五”期间,青年教师培养基地、教师授课大赛、模范班导师评选、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都是值得一提的亮点。在即将进入“十三五”之际,回顾历史能够更好地推进未来的各项工作,期待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在“十三五”期间走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