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申城肠道的"地下工作者" 用生命疏通"肠道"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潜水员与江海为伴,神秘而又神奇。然而,很少人知道,上海的地下排水管道也是潜水员的一片特殊战场。在这里,他们既是排水管道维护潜水员,又是城市排水应急抢险突击队员。
冬去春来,他们在肮脏黑暗的地下管道内清障、检查、封堵,在地面上量水、放水,突击抢排道路积水,用辛勤的汗水,默默地为城市排水安全散发着光和热。昨天,记者就走近了申城130名“城市蛙人”,近距离感受这些活跃在黑暗管道中的“地下工作者”的苦与乐。挂着30斤沉重铅块下井
昨天10点,虹桥机场T2航站楼旁的申昆路建虹路上车流不息,两辆防汛施工车静静地停在路边,红白色的塑料停车桩围城一圈,一件潜水服整齐地躺在水泥地上。
倪师傅稍稍活动了一下手腕和脚腕的筋骨,一场由他“主刀”的特殊手术即将开始。不久前的一场大雨让虹桥机场周边变成了“虹桥湾”,这次,倪师傅的工作就是进入这些地下管道进行疏通。
下井绝非易事,对“蛙人”而言,身上的穿戴就已是严峻挑战。由于经常在污水管道内或泵站集水井下作业,他们的潜水装备最轻的就有10斤以上,如果要潜入水深8米的管道,潜水员就得身着重达五六十斤的重装潜水服。为了能够沉入井底,潜水员还得将30斤重的沉重铅块挂在前胸后背。
用生命疏通城市“肠道”
倪师傅从事这个职业已有15年,即便如此,每一次作业,他依旧像第一次下井一般小心谨慎。井内气味恶臭,更是充斥着30秒就能让人中毒身亡的硫化氢气体,因此,“蛙人”在井内时只能通过路面车辆输送的氧气来呼吸,而其与地面保持唯一联系的就是背上一根绳索。路面上的坚守人员手里抓着系在潜水员背上的绳索,两眼紧盯井口水面,随时掌握着水下动静,一遇情况会立刻将人拉出水面。因此,行业内也将这根命悬一线的绳子称为“救命绳”。
排水管道一般在地面3米以下,管径小的只有600毫米,只能容纳一人进入。潜水员进入窄小的管道不能转身,只能缓慢向前爬行,有时候甚至还得长时间处于半蹲状态。因为作业时光线幽暗,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只能靠手摸铁铲挖,遇到堵塞物还得用气泵枪打碎,然后徒手倒爬着把垃圾送出管道,等桶里装满污物后通过绳索向上搬运传递,再由上面的人员将装满的桶接力上提,如此往返直至管道畅通。
每次出井时,“蛙人”都像是在泥水池里泡了个澡,原本擦干净的面罩玻璃片上沾满泥浆,闷热的潜水服更是将他们蒸出了一身汗。
也曾被“高危职业”吓退
其实,每一个“城市蛙人”都清楚知道,自己从事的是特殊行业高危工种。倪师傅坦言,当初也曾被这个高危职业吓退过。因为随时都要面临硫化氢中毒、管道水压失衡人被冲走、潜水员卡在管道中或潜水服被管道内的杂物划破漏气导致窒息等诸多危险。
“蛙人”们深知自己的作用不可小觑,不能代替。由于地下管道的特殊性限制,排水管道维修的拆、封堵管道,纵横交错的管道检查、清淤,特别是道路突发排水事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必须由“蛙人”来完成。
可以说,这个集脏、累、危险于一身的职业令人望而生畏。在上海,和倪师傅一样的专业“城市蛙人”只有130名。除了危险之外,更重要的是,管理部门对从事市政管网潜水作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这些特殊的潜水员除了必须具备潜水员资质证书外,从事潜水作业的单位还必须经过专业认定,并每年进行审核,甚至在每次潜水作业前都要提出书面申请。
据统计数显示,截至2014年底,上海有20971.96公里的地下排水管道和1077座排水泵站,任何一处管道堵塞都会造成污水冒溢、道路积水,任何一座排水泵站运转异常都将造成区域排水困难,“城市蛙人”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