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互联网+”下的万众创新
■本报记者 张骏
“要以‘互联网+’诠释中国的工业4.0”、“要抓住‘互联网+’产业及商业模式即将爆发性增长的机遇”,在日前召开的市政协常委会上,“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高频词。委员们认为,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开展创新活动,是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手段。
以“互联网+”打造圈经济
“在各项资源受到制约的形势下,上海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3D 打印等技术的发展,把城市制造业的人、机、地从集中化向‘碎片化’转移,让小型化的工厂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区域或卫星城市中,以‘互联网+’诠释中国的工业4.0,打造上海城市圈经济新模式。”曹其东委员说。
互联网正逐步影响着产业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徐达委员认为,“互联网+”的产业及商业模式即将爆发性增长,建议上海抓住产业互联网高速发展机遇,借势助推下一步的万物联网,同时结合上海优势资源,聚焦城市信息化发展特点来建设创新中心。
吴建中委员认为,“一说起科技创新,我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大产业,其实能让上海成为全球有影响的科创中心的,不一定是大产业。相反,数据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有创新才不被颠覆
新技术正推动一些领域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以往,大家认为看病必须医生亲自问诊,也常常嘲笑马云‘三十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 的论断。”朱同玉委员说,现在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医生可以不与患者面对面接触,就能对患者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的准确检测。
在郑龙委员看来,“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他说,传统产业如果赋予创新活力、增添技术内涵、引领需求发展,同样会成为朝阳产业,而新出现的产业如果不持续创新发展,也会被淘汰,所以创新是生命线,唯有创新才不被颠覆。
李昕欣委员建议,创新不必死磕在以新替旧。他认为,科技创新过程中,原有学科内部已很难再产生新成果,大多数成果都出现在多个学科的交叉处。当今世界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和商业载体,打破原有行业界限、在行业交叉边际产生新的高科技经济模式已成为经济转型提升的主要方式。
建言网络安全研发先行先试
“互联网+”的实现有赖于网络安全,这也是国家战略需求。曹珍富委员在书面建言中提到,网络安全和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密切相关,上海在网络安全以及其他很多科技创新问题上都应为国家分忧。一味等待,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上海还需要建立前瞻性的发现机制。曹珍富以信息领域为例,上海可提取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做出国际一流的产品。他表示,“由于这方面共性问题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所以,解决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模式下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成为该领域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