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时报》文化,民族凝聚力之根
21.10.2014 11:48
本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个大家似乎都懂,又似乎有些模糊的问题。翻开辞海,“文化”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中国文化”的解释为:泛指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中国文化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具体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价值观的综合表达。虽然我们无法用简短的文字去定义文化,但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文化的力量是宏大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文化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之根,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教育家张伯苓说“中国近来之巨患不在有形之物质,乃在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必须“振起国民新精神,以重续国家新命运耳。” 古往今来,世界历史上发生过不知多少次以征服对方民族为目标的战争,但凡仅仅占领土地的征服,最终都会失败,而以战争和文化入侵的征服最为可怕。所谓:“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要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兴衰的根本之所在。 目前,我们正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回顾总结那场战争的失败原因,有人归结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有人认为是战场指挥失误所致,但其实是当时的中国在“文化”上也出了问题。看看当时的情形:朝野上下腐败累累,政令不通,党同伐异,人心浮动,整个社会根本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尽管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数倍于日本,但整个社会根本谈不上什么凝聚力,军队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贪腐造假成风,整个国家宛若一盘散沙,空有虚壳,导致甲午之战一触即溃。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腐败和国民凝聚力的丧失殆尽。 以甲午战争为标志的一个个屈辱事件,曾使近代中国一步步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但也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先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铁血丹心,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芸芸百姓,总之一句话:华夏民族尚存有能凝聚后来者的文化力量。才有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有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救亡运动,历经28年浴血奋战,使中华民族重新凝聚起来,屹立世界东方。 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伤痕累累。十年文革,把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很多文化传统当作封资修进行批判,使我们的文化经历一场浩劫,文脉几近断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与日提升,国民生产总值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但与之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也正经受严重的冲击。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一切向钱看等庸俗的价值观正在蔓延,贫富差距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消减,伦理道德退化,以致造成贪污腐败现象盛行,这些都是目前文化退化、文化信仰退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可以说,中华文化正经历严峻挑战。 面对目前社会上道德不彰的种种现象,面对祖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局面,面对发展中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民怨,确实该是大力弘扬华夏文化的时候了。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中国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凝聚、振兴的核心力量。 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人,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反腐倡廉,大力弘扬公平和正义,确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不仅从多个层面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和传统价值观,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的目标。最近中央明确指出,要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民凝聚力空前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将不仅迎来综合国力的伟大复兴,更将迎来华夏文化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为此欢呼并翘首以待。 原文来源:联合时报 2014-10-14 |作者:安琦 原文链接: http://116.236.195.185/
本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21.10.2014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