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技能认定 激励一线劳动者服务新发展 市总工会持续关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呼吁为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夯实基础

26.01.2021  17:50

  聚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发展新奇迹,上海工会再发声!昨天下午,市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就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问题,代表市总工会进行大会发言。

  高技能劳动者是推动上海新发展、做强做优“五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正是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黄红在阐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后,呼吁有关部门要聚焦重点,通过“确权”、“赋能”,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完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多方位激励一线劳动者服务新发展。

   转型期出现新问题,认定受限遇尴尬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当前职业技能从“鉴定”转为“认定”,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上海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黄红也直指问题所在,面对由政府承担向市场、企业主导转变,认定工作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首先是行业有空白。随着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平台经济等应时而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即使是传统产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加入衍生出新工种、新门类。黄红举了两个例子来使得问题更加明晰——国家已发布了“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门类,线上学习需求也催生了大量“在线学习服务师”,然而这些目前都还没有技能认定标准。

  标准有滞后也是目前制约认定的重要因素。黄红表示,一些企业反映,已有的认定标准有些与职业(工种)实际发展变化不相适应,认定标准跟不上行业的整体发展,例如“港口桥吊工”已由手动控制变为远程电脑操作,但认定标准尚未更新。

  与此同时,机构建设待加强也刻不容缓。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数据显示,截止1月,本市认定机构78家,相比北京、浙江、安徽等地,我市存在机构供给不足、结构上非公企业和职业院校占比偏小的问题。中小企业因缺乏自我认定的条件,又没有专业机构进行认定的渠道,造成一线劳动者技能认定受限的尴尬。

   聚焦重点,提供职业技能专业化服务

  黄红在大会发言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要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支撑,推动完善企业为主、各方参与、职工加入、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此,发言中建议首先要聚焦重点。各方要对标“五型经济”,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通过“确权”、“赋能”等形式,鼓励并推动行业协会,领军型、标杆型的头部企业等牵头组织,并联合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劳动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特别要注重对新兴领域及跨界交叉业态的职业认定工作,人社、工会等部门要通过技能培训、劳动竞赛等举措大力推进。

   完善措施,增强高技能人才职业尊崇度

  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认定,发言中还指出要完善措施。发言分几方面对亟待加强的措施进行了梳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机构参与认定工作;对承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开发新行业技能认定标准体系的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加强监管,建立定期绩效评估审核机制,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机构予以一定奖励,建议细化卓越制造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供给细则;对通过等级认定特别是获得高技能等级的个体,认定结果可以作为提升待遇、享受支持政策的依据。

  发言还提出对非沪籍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可参照“临港工匠”,享受区域专用特殊人才落户等待遇。以此培养和稳定一线劳动者队伍,增强他们的职业尊崇度和社会认同度,让他们热爱劳动、安心劳动,扎根上海、服务上海。

  链接

市总提交《关于加强和改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建议》提案

  加强和改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对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水平、推动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市总工会通过大会发言叠加提案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呼吁力度,全力为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鼓与呼。

  根据人社部的决策部署,上海2019年试点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提案对截至目前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梳理。提案指出,上海经过认真研究,出台试点政策;精心组织,完成试点备案;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服务,探索建立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政府部门指导监管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

  针对上海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存在的问题,提案建议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开展认定工作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案中还提出,要按照“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妥善保管原始文档,实现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质量可追溯。

  来源:劳动报   作者:裴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