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36万职业女性创新能力调查:中年是创新发明高峰期

08.03.2016  08:42

  十年以上工龄职业女性是创新主力军,中年(36-45岁)是职业女性申请创新发明的高峰期。

  3月7日,上海工会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6周年暨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表彰会。澎湃新闻了解到,由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上海市工运研究会女职工问题研究学科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女博士工作室等单位联合进行的《新时期上海职业女性创新能力探究》课题已经完成并发布。

  课题报告显示,职业女性中近两成申请到科技创新发明,三分之一获得过研究课题和项目,创新发明中约占78%得到转化或采纳,占职工总数38.25%的336.5万上海职业女性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

   中年是职业女性申请创新发明的高峰期

  课题组调查发现,高学历职业女性创新发明能力更强,十年以上工龄职业女性是创新主力军,中年(36-45岁)是职业女性创新发明的高峰期。职业女性在职学历提升、在职技术技能等级提高、参加创新培训等创新能力培育与创新成果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

  在申请到科技创新发明的职业女性中,工作21-25年的职业女性申请科技创新发明的比例最高,为30.3%;16-20年次之,为29.5%;位列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26-30年以及11-15年,分别有27.8%和24.4%。

  从年龄来看,36-40岁以及41-45岁是申请创新发明的高峰期,36-40岁的职业女性中,有30.2%的人申请到创新发明,41-45岁职业女性中,有31.8%的人申请到创新发明。

  相关人士介绍,在调查中发现,就个人而言,不同年龄层次女性职业能力的提升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与生命周期一样具有波峰和波谷。20岁左右女性职业能力提升的重点在于职业规划和岗位培训,还处于创新能力的起步阶段;30岁左右的女性大多数处于生育期,生育后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因素,很多女性会在职业能力提升上处于停滞期,成为低谷阶段;随着小孩长大以及自身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40岁左右是女性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提高整体素质和培养女性优秀人才的最佳年龄段;5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开始进入事业发展的成熟期,各方面的发展趋于平衡,但是,部分岗位的职业女性将会逐渐面临退休。

   能力有限和缺乏专业指导成为女性创新最大瓶颈

  调查显示,总体创新能力弱于男性、自身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创新教育培训方面不够等问题正影响着职业女性创新能力的成长;而在成果创新过程中,个人能力有限和缺乏专业指导则是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女性认为,个人能力有限(49.9%)和缺乏专业指导(49.5%)是她们在成果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其次是经费不足(24.9%)、社会创新氛围缺乏(17.1%),以及成果转化渠道不畅(14.7%)等;仅有少部分女性认为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所在单位不支持、与同伴合作问题,以及家庭不支持等。

  调查还发现,外资企业的女性不认为个人能力有限是创新中的问题,她们认为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主要的问题,其次是社会创新氛围缺乏和经费有限。

   女性对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感更为强烈

  课题组认为,目前上海职业女性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能级,还不能完全满足上海建设国际创新型城市的要求,职业女性创新最大的瓶颈在于创新能力跟不上。因此,应当加强顶层设计,为职业女性创新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制定适当向女性创新人才倾斜的政策,注重在领导层中增加女性,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随着两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职业女性创新或将面临更多来自家庭的挑战。课题组建议,上海市总工会应积极推动市级层面家庭扶持政策的出台,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帮助女性平衡好家庭、生活、工作等各种关系。设立职业女性创新成长专项经费,助推其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

  上海市总工会通过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创建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等措施,促进职业女性创新能力的发,到2020年,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将达到300家。

  课题组认为,创新行为在一个组织化的环境中比单独个人更容易产生,在一个实际还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女性对团体和组织的归属感更为强烈,女性组织可以使女性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启发、体验多元化的生活,从而产生火花点燃更多创新激情。为此建议应鼓励并支持更多女性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强对女性组织如女企业家组织、女律师俱乐部、女博士工作室、女科学家平台等的政策支持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