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事报】当好“锦绣中国”的描画者和传播者——东华大学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11.10.2018  17:42

编者按: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东华大学经过67年的建设发展,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夯实基础、做强特色、提升质量、推动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上下贯通联动、横向协同互动”的学校党建工作大格局,以一流党建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持党建“固本强基”和“创新发展”协同推进


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为学生讲述中华民族的“纺织情”与“报国梦

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东华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固本强基”“创新发展”协同推进,积极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级抓基层党建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贯通联动、横向协同互动”的学校党建工作大格局。

突出“固本强基”,每年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互查互评互学”专项工作。通过现场走访、调阅材料、抽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围绕年度党建重点任务和责任清单,以从严从实落实党员发展程序和党内生活各项制度为重点,开展全面检查。检查坚持从严从实,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不遮掩,查找问题不含糊。检查结束后,学校还及时组织工作交流反馈,梳理相关检查数据和评价记录,聚焦关键和薄弱环节,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研究制定长效机制。随着“互查互评互学”工作逐步深入,学校各级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数量少了,一些党建历史遗留问题也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以评促建、以学促做、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基层党建工作特色日益明显,党建品牌项目建设成果显著;许多原本困惑的问题也在交流实践中得到解决,曾经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平衡问题差距逐年缩小……这些工作不仅为学校党委全面了解基层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推出相应政策制度与长效机制,提供了翔实数据支持和参考,也有效促进了学校各级党组织间的“血管”畅通,激活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神经末梢”,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基础上,为基层党组织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取长补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该项目今年也荣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十佳”基层党建特色项目。

突出“创新发展”,以开展“对标争先”计划为抓手,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鼓励基层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党建品牌项目,让“质量提升”成为学校党建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目标取向和发展态势。

这其中,纺织学院党委积极打造“党建+网络思想政治引领”“党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党建+不同学科方向学术交流”“党建+志愿服务”等党建工作共同体,把党建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和优势。经多年探索实践,在暑期赴云南实践团和“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设立临时党支部;针对毕业班党支部党员教育形式分散等问题,通过“党建+朋辈教育”,让毕业生党员走上“纺飞梦想”思政讲台,用亲身经历诠释核心价值观,实现由“”到“”的转变,让毕业生思政课更有特色、有深度、有温度,入脑入心。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搭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教育实践平台,重视仪式教育,创新内容,增强实效性。本科生党支部每月第一个工作日举行星火党日活动,以国庆节、元旦、五四青年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为契机,以升旗仪式为载体,开展党性和爱国主义教育。争当升旗手、护旗手,升旗仪式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重温入党誓词,激励学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朗诵和国旗下演讲引发学生共鸣。

理学院党委以实现本科新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师生联动,探索建立“思想+学业”“双导师制”学生培养模式。参与教师既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也有教学科研一线的年轻教师。教师不仅在专业上指导学生,还成为学生思想、生活上的导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规划学业和人生。学院多个教师党支部主动针对学生状况开展调研,积极参与新生入党启蒙、培养与发展工作,学院党政领导带头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谈话,亮明身份,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育人成效初显。

二、以《锦绣中国》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邱夷平教授在《锦绣中国》英文版课堂上给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自《锦绣中国》2017年4月开课以来,由学校党政领导、院士、知名教授等组成的“高配”师资团队纷纷走上《锦绣中国》讲台,为学生讲述特色科研成果及其背后的“东华故事”。如:为“天宫一号”编织“翅膀”的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教授讲述“我的东华梦,我的航天梦”,“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郁崇文教授讲解“麻纺织及麻纺织品”,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教授讲述“中国近现代服饰与文化传承”,中国航天员服装设计团队代表周洪雷畅谈“服装设计与航天梦”等,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

今年3月15日,《锦绣中国》开启“双声道”——中英文版课程同时开讲,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主讲首课,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及世界纺织业的发展前景》,他变换着中国教授、留美学生的视角,风趣讲述他眼中的中国故事。《锦绣中国》课程思政旨在通过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融合,将学校纺织、材料、服装等特色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增加纺织实验室、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颇具学科特色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性学习交流环节,深入挖掘文化教育资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事例,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育人成效显著。

自2014年起,东华大学以学校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老院长、中国纺织大学老校长、“中国化纤之父”钱宝钧为原型,深入挖掘钱先生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故事,历时两年创作完成原创校园话剧《钱宝钧》,被列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首批重点建设项目,于2015年9月作为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向社会公演,迄今已演出10场,观众达13000余人次,得到各界观众和社会媒体的广泛赞誉。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创作过程中,学校坚持组织引导和专业打造相结合,把握文艺创作规律与融入校园人文环境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由钱宝钧的亲属、学生、同事组成的老教授团队,由档案馆、材料学院专人组成的史料学术团队,收集图片300余张及文字资料近50万字,采访国内外教授、钱老家属及专家320余人次,分析史料,凝练故事,准确呈现钱宝钧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精神情怀。该剧以事聚人、以事育人,汇集了学校大批艺术人才,重点挖掘钱老艰苦奋斗、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等方面的教育内涵,剧作的创作过程使参与师生增进了对老一辈大师精神和情怀的理解,也走入了大师的精神世界,实现艺术展演与思政工作的同频共振。学校已将该剧列入每年教师节、新生入学、新教师教育观摩内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品牌育人功能。

三、传承纺织强国初心使命,将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落实到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上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身着东华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

东华大学从1951年建校伊始就肩负着纺织强国的使命,在老院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钱宝钧先生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下,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化纤专业,助推实现国家化纤产业化,缓解我国传统纺织工业原料匮乏、“粮棉争地”矛盾,解决了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67年来,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始终未变,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宣布开启载人航天工程至今,东华大学先后完成了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舱内外航天服暖体假人研制、航天员尿收集装置研制、半刚性太阳能电池帆板玻纤网格基板、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系列化设计等10余项科研成果。2017年10月16日,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景海鹏和陈冬身着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亮相。该团队承担设计研发了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不仅确保了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融入了中国特色设计元素,增添时尚气息。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近年来东华大学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传承为己任,深度参与新疆纺织服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南疆地区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基地。从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室建设、新增专业申报、招生调研等,东华大学给予喀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全方位支援,为学生量身打造服装面料、工艺设计、裁剪制版等10门纺织服装专业核心课程,援建教师还开出实训设备清单,在专项经费支持下,新的设备一一到位,           从软件和硬件上助力其纺织服装专业成为南疆地区硬件条件最好的中职专业。

学校党员教师马承愚、邱夷平教授更是把“援疆”二字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2014年初,花甲之年的马承愚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奔赴万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大学(原喀什师范学院)支教,协助该校筹建环境工程专业,他是当年上海第八批援疆教师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成员。马承愚老师克服身体不适、气候和生活条件差及恐怖袭击等风险挑战,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和专业建设工作,自制教具提升课题效果、额外开设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他像父母般为学生的发展操心尽力,放弃休息时间带教青年教师,践行着一位党员教师的承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邱夷平教授自2011年起,连续8年每年暑假带领师生团队来到新疆开展社会实践,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扶持新疆纺织业发展,探索立体化育人新模式。邱夷平荣获2016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2017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他和东华大学援疆团的事迹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并被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师道》节目专题报道。


四、让旗袍文化走上爱丁堡艺术节,让刺绣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引领师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东华大学海派旗袍创新设计亮相爱丁堡艺术节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2016、2017年,东华大学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收藏以及专业教师联合高级定制企业设计制作的110多套20世纪上半叶旗袍精品、海派商务旗袍、科技旗袍带到爱丁堡艺术节,“东华收藏”与“东华设计”以主题秀和静态展形式将海派时尚推向国际舞台,推动中国服装文化“走出去”,引领师生以服装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旗袍首次以历史与创新交融的形式集体亮相国际著名艺术节,实现了该校纺织服饰博物馆与国外著名博物馆的首次合作,向英国公众展现来自中国的前沿科技、上海的时尚流行及中国大学的智慧力量。

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其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审美功能和经济价值。今年6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上,刺绣传承人们在T台上演绎本民族服饰。原生态贵州刺绣经过现代设计语汇的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了当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并实施的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展开的教育培训活动。东华大学作为教育部在服装领域唯一直属院校,被文化部列为该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同时也是2017年承办首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班的高校。学校开设《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带出贵州,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与当地名茶联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与主题酒店共同出品的雷山刺绣靠垫……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工艺设计制作水平,促进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刺绣工艺,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东华大学党委深刻把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局,以新思想引领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改革创新,增强师生“四个意识”,深入落实“四个服务”,以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砥砺奋进!

(来源:组织人事报 2018年9月27日 记者:毛启蒙 司徒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