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夫妻捐款捐房投身慈善
完成儿子生前慈善遗愿
“艾爷爷”、“欣奶奶”原名毕原鸿、毛怡,如今都已年过八旬。在他们现在居住的那套房子里,有一张被放大了的照片特别珍贵。一座插着五星红旗的楼房前,“毕明学校”几个字很是显眼。老人的儿子就叫毕明,而这座学校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可是,照片背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活有时并不公平,这个原本快乐美满的家庭接二连三地遭受致命打击。2003年,毕原鸿的大女儿因病离开人世。2007年,已近八旬的老人又再度接到噩耗———47岁的儿子因为突发心肌梗塞突然去世。
两名老人前后两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每每回忆起这些,老人们至今难以释怀,“几近崩溃”是他们最常用来形容当时状态的一个词语。
在那些日思夜想的日子里,老夫妻俩想到,儿子生前看到电视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生活异常艰苦,没有机会上学,生性善良的他很不忍心,曾和年迈的父母说道:“爸爸妈妈,人生来是平等的,为什么城里孩子过得那么幸福,而农村的孩子却连书都读不上。”不经意间,儿子和老人流露出了一个想法:因为一直没有结婚,所以打算等自己到了父母辈的年纪,就把房子捐给慈善机构,让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改变命运。
没想到,黑发人走在了白发人前面。而儿子的那句“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历史却是可以自己改写的”一直在老夫妻俩脑海里盘旋。
捐款40万援建贫困学校
想起儿子生前的愿望,老人们终于找到了动力。“是慈善的心愿让我们活过来,活下去。”毛怡说:“我们要帮儿子建一所希望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实现读书梦。”
2009年,两位老人卖掉了在市区的一套住房,拿出40万元,找到市慈善基金会,委托帮忙寻找合适的援建学校。不久后,他们捐赠的善款就被用于资助陕西省柞水县的一所危房学校的改造。如今,重建的学校面积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在校的学生也有100多人。
6年时间过去了,以儿子名字命名的“毕明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毕业了。“那里既有教育大楼又有学生宿舍,操场也特别大。”当老人每次拿着当地修建的小学照片喃喃自语时,总觉得无比欣慰。身后继续支持教育事业
然而,慈善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两年前,老夫妻俩再次来到公证处,希望在自己过世后,将目前居住在闵行区的一套房产和全部财产都捐赠给市慈善基金会。
为此,市慈善基金会将以其爱子的名义设立教育专项基金。该基金将定向用于捐建和支持两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及资助贫困大学生就学。
年初时,毕原鸿摔伤了腿,一直卧病在床,无法行走。毛怡的健康状况也并不十分理想。耄耋之年的两位老人虽然身体都不好,但对自己的心愿一直都很坚定。毕原鸿说,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买些容易消化的小菜,熬点粥,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能在身后依然做点好事。
在老夫妻俩看来,如果能够因为一点微博之力而让别人看到希望,那就是他们的最大希望了。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