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公布高考选考科目要求 哲学专业选考物理化学?权威解读“神搭配”
在柏拉图的学园里,竖着“不懂几何学请勿入内”的牌子。近代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莱布尼茨、帕斯卡尔都是大数学家、大物理学家;而在现代,罗素、怀特海、弗雷格、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石里克等开创性的哲学家,也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2月3日,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类)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其中,我校的哲学类专业,把物理、化学、历史三门作为选考科目。哲学与物理、化学的“神搭配”一亮相便引发了舆论热议。在我们的通常认识中,哲学和物理、化学似乎处在文理的两端,它们如何能够“携手”登场?学习哲学似乎应该是文科生的专利,为什么理科生也受到欢迎?
根据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介绍,我校花了2个多月时间来讨论、研究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学校前期专门邀请相关专家、高中校长参加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后,又在校、院两级层面召集学科专家、教授讨论,根据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形成了复旦大学2017年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初步方案,经学校招生委员会讨论与修改后,再由相关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形成上报方案,之后再搜集各级反馈意见后,上报学校党委常委会予以决策,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方案。“所有的出发点,希望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与体现复旦特色,二要基于现在中学的教育基础促进深化改革,三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
对于哲学专业的选科要求,丁光宏指出,哲学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好的培养,所以这一次哲学专业的选考科目体现的是“文理兼收”。并非要求这三门科目(物理、化学、历史)都必须选择,而是只要在这三门科目中选择一门,就可以和哲学专业对应起来。
事实上,哲学与科学向来是不可分割的。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强调,哲学是一门追求思维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应该强化“文理兼招”的传统,平衡两种类型的智慧和文化,这是哲学从诞生起就给自己树立的使命。把哲学纯粹人文学科化不利于哲学的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或者“哲学人文学科”,都是把哲学从科学中分离出来加以表述,而在哲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中就包括“科学哲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郝兆宽教授则指出,作为对世界最一般原理的思考,哲学必然要以自然科学的重要结果为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的最基础部分,必然涉及哲学的思考。
“文理兼招”是复旦哲学学科的传统,据孙向晨教授和郝兆宽教授介绍,复旦哲学学院理科生所占比例常常超过文科生。而近年来有许多物理等专业的理科生转入哲学专业,并取得优异成绩。“无论是高考招收的理科生,还是转系进来的理科生,哲学系的老师对于他们都有不错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我校哲学学院有相当一批中青年教师有着理科背景,特别是逻辑和科学哲学专业。目前主要教授中国哲学的丁耘教授、主要教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张双利教授等当年都是以理科生身份直接考入哲学系的,留美归来的白彤东教授本科学的就是物理,张志林老师学的是化学,黄翔老师学的是材料学科等,他们目前保持着与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密切合作。
孙向晨教授进一步介绍,学生进入复旦哲学系后,还要继续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数理逻辑等。曾有复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读了计算机或者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而哲学学院开设的课程如《数理逻辑》、《力迫法》等也成为了数学学院学生的选修课。
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六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滕育栋强调,此次高考改革相关文件的一个要义,就是希望每一所高校都能够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理念来设计对招录学生的基本学科要求,既要发挥好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选好学生,同时又要发挥好高考这部“牵引器”的作用,厘清学科发展思路,推动学校更加自觉地引导教育、教学和科研向符合自身定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