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高考方案解读:一把梳子理清混沌的总分

21.09.2014  15:03

   编者按:

  前天,《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这标志着上海作为我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制度改革。如何看待这次高招改革?本报即日起将采访一批教育界人士,从内涵公平、基础教育、科学选才、分类考试、渐进改革这5个角度,全方位解读这一方案。

  高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目标取向是科学性、公平性,确保以科学的制度来保障和维护公平。

  按照此前国务院相关《实施意见》,这项“深改”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在社会上,高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考”,权威性和公平性广受认可。那么,新高考将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

   一考定终身变“见分又见人

  教育考试改革,公平是第一位的,国家始终强调不同地域、不同区域学生拥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平心而论,现行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对保证公平起到了极大作用,却也亟需完善。

  其中如“一考定终身”是民众意见最为集中的。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行家看来,“一考定终身”的本质,还不仅仅是“一生考一次”,而是由“一个分数”决定录取与否,用“一个总分”代替对一个人的评价。

  在招生制度安排上,尽管每个学生都有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表现,但最后都被归结为一个高考总分。“千军万马”都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严格地“录高不录低”。所有考生加入在线投档进程,揿下一个按钮就自动对号入座,被分配到不同院校。

  一分为二地看,按总分高低投档增加了公平性,目前这种投档入校的方式几乎已发挥到极致,再往下走可能是投档到系别专业层面。而它带来的另一个效应是,按投档分数线把高校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高校也是以“考分”论高下的。而且,一旦投档到系别专业层面,学校在招生上少了自主权,不利于“考试和招生相分离”的高考改革目标实现。

  “认分不认人”,差一分、哪怕差半分也不行,是公平。但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要求讲,仅仅基于分数的绝对公平还不够。因为,人是具有完整内涵的人,分数不可能是教育结果的唯一表现,评价一个人应当是多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见分也要见人”这是教育规律使然。

  因此,沪版新高考的一大任务就是:在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的基础上,从唯分数论的形式公平,走向综合评价的内涵公平。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直言,综合评价从无到有,就是一大进步。新高考改的是唯分数论,必须树立老百姓在更高层面上对高考公平的信心。

   一把梳子理清混沌的总分

  综合评价与素质教育是同源的,主张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高考毕竟是“”,如何通过考试尽可能多地考察学生不同的面,构成一个立体的人?

  事实上,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最大变化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原先的学业考是10门课,如今是13门,加上了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当然,这3门"",是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平时综合表现确定成绩,分别考察学生的"体美劳"。这属于过程性评价,并非用一张试卷的笔试。

  再看其他10门学业考科目,其中6门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供学生选择加入高考成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专长,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界线,从中选考任意3门,在学业考合格性考试基础上,参加等级性考试。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等级性考试与完全论分的高考科目相比,还是性质不同。因为考试分为ABCDE五等,按考生人群中的百分比来确定等级,分别占15%、30%、30%、20%、5%。教育考试机构专家解释说,其实等级性考试是建立在合格性考试基础上的,因此在计入高考成绩时,每名考生都已拥有40分的"合格分",另外的30分才是"等级分"。因此,从高考总分构成看,"6选3"的3门科目每门70分,共210分;其实,有区分度的是每门30分,总共只有90分。

  一把梳子理清混沌。过去,招生院校在录取中所见的成绩,人人都是"3+1"4门科目,"+1科目"与语数外三科完全等值,在一个混沌的总分中,分不出谁在选考科目中有怎样的学科特长。而经过改革,高校不同专业可有不同的"6选3"科目要求,提前公布这一科目组合,甚至将来条件具备时还可提出对不同科目的等级要求;在考后,同等总分的考生,由于选了不同科目组合,就在录取中展现了自己的学科选择性,用多维科目看清了相关学业水平。

  此外,在新高考外语科目中,上海加入听说测试,也是一种外语综合能力考察,有利于以听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脱颖而出。

   "综评"成为成绩的旁证

  根据高招综合改革方案,评价考生有"两个依据,一个参考"。除了高考、学业考的依据,一个重要参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分以外的直接旁证。叶志明认为,上传"综评",可以佐证学生不是纯读书型,而是综合型的完整的人。

  今秋学期起,综合素质评价开始在新高一学生中采集信息。上海市将建立起一套信息化系统,全面采集学生在高中3年中的综合素质信息,包括思想品德表现、修习课程情况及成绩、研究性学习经历、社会实践、体质监测等。这些记录以写实性为主,同样强调公平。不仅有校内教师评价,也有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场所评价。评价在网上公示,接受各方监督,全程阳光化。

  据了解,具体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构成,还将进一步向社会征求意见。2017年,高中生综合评价将逐步在高校招录中使用。各大高校研究并提前公布应用方法,推动这套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方面探索应用价值。

  华东师大副校长郭为禄教授表示,建构这一综评系统,是此次高招改革一大亮点,完全符合基础教育的素质导向,完全符合教育规律;但同时,这也是改革难点,目前大、中学还不太适应非分数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中如何取得应用实效,也是一道难题。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也认为,根据国际经验,招考科学化水平体现于3项基本要素:基础学业水平、潜能特长水平以及社会责任感与领导能力等,高校在参考综评情况时如何把握好这3种因素的关系,恐怕还不能单靠专家面试,最好形成相应的模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