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发布 将全面构建现代老龄发展体系

09.10.2016  10:03

  东广聚焦,再来关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今天是重阳节,市政府日前正式批准发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全面构建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请听东广记者汪宁发来的报道:

  (我国预计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上海的深度化进程提早了27年。在全国应对老龄化行动中上海最早最有力,但市民政局老工处处长陈跃斌说,十三五规划面临的形势有所不同。

  [到去年年底我们户籍老年人口首次突破30.2%,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10%是进入老龄化,20%是深度老龄化,而到30%老龄化达到相当高度了,上海老龄化快速程度比我们想象的快。第二个背景,2020年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海到2020年是540万老年人口,这么庞大的老年群体如果不能小康的话,那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谈不上的]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包括完善养老社会保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速发展老龄产业等在内的八项主要任务,针对薄弱环节又详细罗列了八个重点项目以补短板,包括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提升、老年宜居社区全面建设、科技助老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其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项目将于不久后启动,市老龄科研中心主任殷志刚说,这是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的重要一步。

  [试行的阶段可能会选择一定区域试点,慢慢再修改完善,总体想法就是不增加社会的负担,把现有的保障体系里面的某一块的保险金调整一定比例,设立一个长期护理保险。所以今后发展可能还会慢慢发挥到多渠道筹资,理想模式就是以长期护理保险为基础,社会救助来托底部分,缴不起金肯定要托底的,另外在商业护理保险为补充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规划》还针对基本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等五大领域提出了19个指标,其中7项指标要求到2020年末达标100%,包括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覆盖率、标准化社区老年活动室居村委覆盖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等。此外,到2020年本市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将达到15.9万张、新增500家社区托养机构、完成居室适老性改造5000户等。)

  上海至今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预期寿命最高等记录。其中百岁老人2015年增速达到7.4 %,是老年人口群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

  重阳前夕,上海市“十大男、女寿星”、“百岁夫妻”、“十佳百岁风采寿星”名单揭晓。随着上海最年长男女寿星、117岁的李素清和113岁的秦茂堂相继谢世,现年112岁的朱晓华和107岁的宋洪根老人今年接力成为沪上最高龄女寿星和男寿星。此外,百岁夫妻阵容扩增,除了103岁的徐云祥和105岁的赵大妹夫妇外,104岁的周凤山和100岁的朱亚云夫妇首次进入排行榜。

  值得注意的是,昨天的发布会现场,有两位百岁老人亲临现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呼应着上海《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积极老龄”概念,继续来听报道:

  (陈跃斌说,上海的《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起点虽然高,压力也不小,但基础是扎实的,老人是给力的。所以我们提出了积极老龄的概念,政府社会和老人携手应对老龄化。因此规划要求,到十三五末本市老年志愿者注册人员总量达到50万人。同时培育扶持基层老年协会等老年人组织,推动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上海的人均期望寿命平均82岁,女性已经是85岁了。但是我们这次提出来健康期望寿命,就是不仅活得长,而且处于健康状态的年龄段长,这是积极老龄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志。还有一个就是参与,老年人为老被老的现象比较厉害,还不是老年人,但是自己认为自己老了,社会也把他看成一种负担包袱。积极老龄化要创造什么,老年人不是负担,老龄生活不是依赖性生活,老年性的投入不是消费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