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闸北记忆:彭浦新村的人间烟火
“彭浦的由来”
彭浦镇
“彭浦”二字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间。传说宋元间,吴淞江江潮汹涌,呼“霸王潮”,为镇江潮,立汉功臣彭越为神,于潮神殿后,建彭王庙。庙建成后,引车卖浆者、摊贩商贾、酒肆依庙聚市,城里人也陆续来此居住,年久逐成小镇,曰“彭浦镇”。
彭浦厂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朝廷在彭王庙设“彭浦厂”,向灾民赈施粥,灾过,厂也随之撤消。
彭浦乡
上海开埠后,租界向北拓展,彭浦镇地控南北交通之隘,市面由此日盛。1910年,彭浦由厂改乡,建置由此始。1928年,和闸北同属为中国首批区级行政机构。1958年,乡境划归为闸北区,但乡的建置依旧存在,在区划和行政上仍属宝山区管辖。1992年完全并入闸北区。
“彭浦乡”的骄傲历史
90年代初,乡镇企业又异军突起,彭浦舒乐衬衫总厂,成为了全国乡镇企业的排头兵。
1992年5月,彭浦乡获国家统计局颁发“中国亿元乡镇”铜牌匾。1998年,彭浦镇成为全市唯一居委建设达标镇,实事工程连续三年为市优秀单位。
“彭浦新村创建史”
第一批工人新村
“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两条公交线”,这些曾是沪上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彭浦新村的写照。1959年彭浦新村开始规划和建造,最早的彭浦新村,在闻喜路附近,闻喜路算是老彭浦新村的策源地。彭浦新村建成后,经历了1980年和1984年两次地域扩大,拆迁了12个自然村。到1994年,彭浦新村居民共达15.8万人,成为全市规模较大、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居住区之一。
路名来自山西
彭浦地区的很多路名,都是从山西的地名而来,“闻喜路”、“汾西路”、“保德路”、“曲沃路”等,都源自山西的名郡。解放后,随着闸北不断向北面发展,此时命名的新路名,都以山西省地名命名的居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大宁路、平型关路、汶水路等等。
“老彭浦”说彭浦
陈立军老先生在彭浦住了40年,3年前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他这样回忆的:“彭浦这个地方,我们以前真正是没人要来的。因为没车子的,只有马车!我大概是读初中的时候,上海人讲,过了天目路就是郊区。彭浦这里都是农田,所以只有到了捉蟋蟀啊,钓鱼啊,才会跑到这块地方来。那些辰光是蛮噱头的。”
“四十年前,除了彭浦一村外,其余的地方还都是田地,还有河,河对面是坟墩头。所以讲,彭浦新村最早就是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里委,按照东南西北分成了四个块。其他后来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正宗的,只能说这个地区是彭浦地区。 1972年,我分到的是四层楼的砖房,现在彭一、彭三两个小区都还是这种房型,房顶既不是瓦、也不是平顶,是一片片的棱型板。这种房型比较矮,住起来蛮闷气的。长轴房,没卫生间的,厨房呢是三户人家合用一个。如果要上厕所呢,一层楼只有一个公共厕所。”
在老彭浦人的心中,彭浦新村是记忆中那个关于浓油赤酱、人间烟火的地方,最后,摘录录一段“吴旭丹”的文字。喜欢彭浦,其实,“喜欢”无非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和街坊邻里的嘘寒问暖
习惯了清晨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乐
习惯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游走于喧闹的夜市街头,随处逛逛的安逸
习惯了难过的时候,逗留在那家老店点上一杯饮料,注视着往来的人群……
也许,之于整个大上海,彭浦绝称不上是最海派最美好的,但它却在十五万彭浦人、近二十多年的安居乐业中,积淀出了一股实实在在的浓油赤酱味!
“彭浦是我成长生活的所在,载着我所有美好的情怀。”我和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一样,坚信彭浦,坚信上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