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闸北其实蛮有味道

09.09.2015  10:23

  前天嘴巴贱,在初中微信群和一个老同学斗嘴,这个兄弟老早读书辰光屋里厢住在闸北蕃瓜弄,虽然现在早已迁居去繁荣美利坚,但是如今家住静安曹家渡的我,总喜欢在群里拿“蕃瓜弄”这个富有历史感的地名损损他。

  结果好了,这趟他终于在群里反击一句,“听说阿拉快变‘同乡’来……

  不过,刚刚打开地图看了看,阿拉两家的距离实际上不算太远,从曹家渡出发去蕃瓜弄,差不多也就一个多起步费。如果当年是安家在东静安的石门二路街道,那么和相邻的天目西路街道更是只有一河之隔。

  那么近,那么远,为什么以前觉得闸北那么远呢?看来还是因为这条苏州河的缘故。

  别看这一段的苏州河不宽,但毕竟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隔断,同时被隔断的还有完全不同的历史。

  闸北这个区域的初兴,大约起于1900年,那个时候正是公共租界北界不断北扩的年代,到1899年时已经推进到现在天目东路、东嘉兴路、军工路南端一线,闸北地区的西面和南面与租界仅隔一条苏州河。当时闸北的绅商们担心外国人得寸进尺,便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发起组成了闸北工程总局,开始在闸北辟路架桥。

  闸北的经济是因此发展起来了,但是租界向北的滥觞也不得不到此结束,从而也形成了苏河两岸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这不仅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原因,战争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因素。尤其是两次淞沪抗战,闸北都是受到战火袭扰最大的区域,比如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与东方图书馆就尽被焚毁,而静安地域却因租界的缘故破坏不大。

  上海的行政区域其实受苏州河影响也是很大的,市中心的这几个区,几乎都是整整齐齐地划河而治,只有普陀稍有例外,向“河南”伸出了一点点触角,以至于很多人都搞不清爽这一段的普陀与静安交界到底在哪里。

  关于地理界限,其实我和那位“蕃瓜弄”兄弟也就嘴上说笑而已了,城市的飞速发展变迁,即便地理界限没变,心理界限也早被跨越。

  先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虽然没有住过一天闸北,但是我的生活几乎早就围着这里转:坐火车、换地铁、配眼镜、买茶叶、看马戏、吃排档……还有不太好多说的大统路的二手自行车。在我看来,作为旧上海华界闸北的上海味道和市井气息,可能反而是要比静安更正宗地道一些——育婴堂、电报局、虬江路、中兴路、老旱桥、新旱桥、交通公园、闸北公园、星火影剧院、太阳庙……恒丰路桥那头的味道老嗲额,一点不输桥这头。

  至于我那读小学的儿子,地理界线对他来说,离开金山爷爷奶奶家都是“回上海去”。

  这篇小短文我希望“蕃瓜弄”能有机会看到,也算我低调地向远方的老同学示一下好。

  图说/何雅君  制图/黄欣


  ■本版绘图蒋振国

  蒋振国,闸北老人,今年87岁。在铁路局搞了一辈子绘画工作,练就一手好功夫,用画笔为读者复现出记忆中的部分闸北旧日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