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如何保护修缮再利用?
11月27日,先让我们走进正在修缮中的张乐平故居看一看。
沿着五原路这条弄堂走到底,就是三毛之父张乐平的故居。张乐平先生生前,曾经在这幢小楼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创作出包括三毛学雷锋在内的一批三毛复出之作。
目前,这幢灰色小楼刚刚完成了外部修缮,正在进行内部调整和布展,不过,已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想要先睹为快。
鉴于之前,丰子恺故居在开放展览时曾因影响周边邻居,最后不得不停止开放的教训,徐汇区一开始就定下了对整幢小楼进行整体再利用的计划。之后经过一年多艰苦洽谈,才收储了整幢房子。
湖南街道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主任蔡玮:
把底楼的居民通过货币化的置换,使得这个建筑有一个整体性,不会对居民造成任何影响。
修缮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外墙、门窗构件,包括水磨石的地面等,都只进行清洗,全部保留其原始风貌。在二楼张乐平先生的原卧室和书房里,所有东西都是他生前用过的。
不仅张乐平故居,西班牙风格的柯灵故居也正在修缮过程中。年底,这两处故居都将向市民开放。
除了名人故居外,徐汇区还有大量历史建筑,对这些老房子进行修缮再利用也让人颇费思量。像建国西路弄堂里的这幢小楼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
多年来这幢小楼一直为学校、政府部门所使用。2010年收储后,小楼被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进行了清洗和修缮。原汁原味地保留后,如何进行再利用呢?负责人表示,引入的业态 要与整个街区风貌相匹配,不能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如果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对象,宁可先空置着。
近年来,徐汇区已在区内初步梳理出两千多栋老洋房资源,长年来,超负荷的居住压力,对这些老宅的建筑本身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对其进行收储、修缮、开发和再利用,不仅能更好的保护它们,也能让这些建筑的故事和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徐汇区文化局局长李明毅:
一方面,故居展现的形态,是我们希望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一种利用方式,另外一个,我们这些业态,也希望和休闲文化,和慢生活的一些文化品位,能够紧密相连,这样有助于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体验生活的美和生活的乐。
有人说,对老建筑进行收储、修缮政府投入很大,这笔经济账到底怎么算?事实上,许多老房子原先就是政府用房,如今只是契合风貌区氛围,进行业态调整。而一些名人故居,虽然政府要出钱对里面的住户进行货币化安置,但是老百姓多了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还有一些老房子,引入带有文化符号、文化属性的新业态后,不仅获得了重生,还会提升整个城区的文化品格。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的投入值了!
(看看新闻网记者:虞之青)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