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缘何"一位难求" 学员不愿毕业成老年"学霸"
本市老年大学这些年发展较快,但与上海300多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相比,无论从数量、质量上看,仍不能满足老年朋友的需求。本报接到不少老年读者来信,集中反映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的苦恼。
浦东一位李先生感叹道,去年退休了,原来一门心思想去老年大学“老有所学”,圆自己一直未实现的“大学梦”。不料找了许久,心仪的学校和不多几个想上的课程统统没有名额,“择校”在现实面前成了泡影。今年他退而求其次,总算进了一个摄影班……进了学校他才知道为什么名额这么少,原来许多学员一直不愿毕业,成了老年“学霸”。
已在老年大学就读8年的陈女士也有自己的“道理”:孩子在国外,平时自己在家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无聊,开始是为了出国方便学英语,后来又陆续参加了绘画、书法、烹饪等班。自从和同学经常在一起,大家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习英语和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她愿意一辈子和朋友在一起读老年大学。
李先生爱好明史,针对是否愿意上网络学习,李先生认为网络上“慕课”的内容确实精彩纷呈,但是没有上课的氛围,而且网上大学缺少沟通环节。众多同学和老师面对面互动是李先生陈女士这个年龄段的学员普遍认同的上课方式。
毋庸讳言,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拓展兴趣爱好的课堂,更是他们社会交往的精神家园。记者了解到,许多老年人表示愿意为“老有所学、终身学习”寻找优秀的老师、舒适的课堂而付出。部分有眼光的开发商也在开发养老社区的同时,增加建设了附属高质量的“老年大学”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
物质水平上了台阶,如何让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成为时下养老的热门话题。有专家认为,现在大多数老年人衣食无忧,他们更需要的是文化养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等内容,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事业。
面对这样一片需求旺盛的蓝海,社会各界应紧紧抓住其中的机会,各方协力、多策并施,如鼓励社区、企业办老年大学,教育系统利用资源优势也可以办,特别是那些招生困难的学校,更应该抓住这个双赢的机会。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推出适当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积极扶持民间机构多渠道开办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