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居民讲述武康大楼前世今生:呵护成"活着的文物"

30.03.2016  10:48

  原标题:武康大楼老居民“一物一情怀”讲述历史建筑前世今生 60年,他把住处呵护成“活着的文物

图片说明:武康大楼外貌

厨房一角,保留着一条极具特色的实木熨衣板。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何雯亚

  张爱玲小说中,上世纪初上海人家中那种“暗嵌”式的熨衣板,居然还能在现今一户民宅中看到;在这套房屋内,近90年高龄的木地板、吊灯、木质百叶窗,都保存得一如旧日……

  近日,湖南社区武康居委发起“一物一情怀”实物征集和口述历史活动,收到一批有关沪上知名优秀历史建筑武康大楼历史变迁的物品、图纸、照片资料等。其中,该大楼居民周炳揆的住宅因悉心维护,当年的建筑细节保存相当完好,宛如一件活着的文物。

   房屋内装修旧貌宛然

  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原名“诺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楼已在淮海中路上矗立了近一个世纪。鲜明的建筑特色和赵丹、郑君里、秦怡、孙道临等文化演艺界名流的曾经入住,令其更具历史与人文色彩。

  “1956年6月,我读幼儿园中班时跟父母搬到这里。小时候没这么多高楼,记得从我们6楼南窗能看到衡山饭店甚至龙华塔;北窗能看到长风公园的铁臂山。”现年66岁的周先生同家人住在楼内一套3室2厅内,已整整60年。其间他曾赴美留学、在外企任经理,英语和上海话说得一样娴熟,但对老宅的情结一直未变。

  记者看到,这套房屋的结构完全保留了初始状态。除正门外,厨房那里还开有一处边门;保姆房、厨卫、杂物间、衣帽壁橱一应俱全,套内面积约180平方米,3.3米的层高和宽大的窗户使房间看起来甚是轩敞明亮。

  而用心保养和修复的内装修细节也颇为耐看。房门上镶嵌着那个年代流行的水波纹玻璃,主人说,这种玻璃破损后已配不到同样花纹的,所以楼里有些人家的房门上会夹杂其他图案的玻璃。脚下是深褐色柚木地板,近90年依然光泽可人。在走廊上抬头会看到2盏与房屋同龄的玻璃罩吊灯;低头去拉一扇门,则发现连铜质门锁钥匙都是当年的原件。主卧曾是周先生祖父的卧室,如今作书房之用,南窗的深绿色木质百叶窗浓浓的复古味扑面而来,这背后也有故事:“时间长了有的木条断了,连接百叶窗的布条也坏了。这么宽的百叶窗现在市面上找不到,我找人定做木条和布条,把它修复成原来的样子……

  最有意思的是在厨房一角,一面墙上有个长方形小门,乍一看不知什么用处。周先生打开小门,变魔术似地从里面翻下一条实木熨衣板:“这是武康大楼造好时就做在墙上的,类似张爱玲《小团圆》里写到的节约空间的可收起放下的熨衣板。”当年楼里许多邻居在装修时都拆去了这块板,但周先生原样保留,如今有的邻居想重新在墙上装一块,还来找他量尺寸。

   历经曲折留下“好东西

  将如此高龄、一直住人的历史建筑内房屋保持原有风貌,并非易事。主人介绍,“文革”期间,武康大楼的一部分早期住户离开了,有些成套住房被拆分成合用房。周家住房虽仍独门独户,但也经历过上门“破四旧”之类的破坏。近年,不少住户更是把房子装修成现代格局,移动墙壁、重装门窗等并不鲜见。

  可周先生有自己的想法。“我父亲是建筑工程专家,对经典老建筑很珍视,他80多岁时还蹲在地上,亲手给这些老地板打蜡。他说这些都是好的东西,应该留下来。”父亲的观念成了子女们的共识。10多年前老屋重新装修时,装修师傅建议敲掉部分墙壁,把客厅做大、房间做小,添一个卫生间,都被否决了。“新式装修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我喜欢这个老建筑,连带喜欢它的一切。”最后不但修旧如旧,连后来购入的吊灯、家具都依着老房子的风格,毫无违和感。屋内原有的比他自己年纪还大的老家具,有些当年被砸坏了,他也找木匠不厌其烦地修好。

  大楼的日常生活也是他回忆的一部分:“小时候我们在武康路上踢足球,书包两边一放就是球门……”当年的邻居不乏有声望之辈,楼内的邻里关系既不同于弄堂人情的不分彼此,也没有现代小区的疏离感,而是保持了友善又礼貌的舒适距离。

  周先生把老屋当成前辈留下的最珍贵的纪念品来呵护,也无意中为武康大楼保留了一套最接近原貌的住宅。武康居委书记柏祖芳说,关于武康大楼的实物征集和口述历史收集完成后,将择时展示给更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