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夫妻卖掉城里一套房 “隐居”穹窿山11年
图片说明:一家的日常生活就是和花鸟鱼虫打交道
走在穹窿山脚下,如果向当地村民打听“上海的老李”一家住在哪里,每位村民几乎都能指得出他们家的方向。作为山里为数不多的外乡人,老李夫妇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两人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曾参与苏州多个重大项目的设计建设,退休后原本在上海过着富足的城市生活,却因为向往穹窿山里的山、水、空气,毅然来此“隐居”、开荒,11年来见证了穹窿山的嬗变之美。近日,记者来到穹窿山脚下,探访老夫妻的“隐居生活”。
卖掉上海的房屋,来到穹窿山下“开荒”
驱车一路远离城市,穹窿山脚下有个宁静幽远的小村落——南竹坞村,许多村民近几年做羊肉生意小有成就,纷纷修起了高门独院,李老师一家的小屋就“挤”在这些大宅之中,虽然不大也不豪华,看上去却很温馨。
“刚搬来这里时,这是空关多年的旧房子,屋前是废弃的猪圈,屋后堆满垃圾,一片狼藉,我们两人花大半年时间才整修、打理好。”75岁的李水清退休前是上海一家设计院的设计师,被村里人尊称为“李师母”。当李师母向记者介绍搬来穹窿山的经过时,77岁的老伴李星海在一旁扇蒲扇静静听着,他是上海一工程公司的退休工程师,曾参与过狮山桥等多个市政项目的建设。
两位老人原本在上海的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却“一直呆不惯城里,觉得少了点什么”。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星海通过一位在上海开羊肉店的朋友得知,穹窿山脚下有个亲戚家里一直空关着一套房子,两人当即启程去看房子,“我们立刻就爱上这个地方,回上海后马上把位于浦东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卖掉,买下了这里的房子。”李师母告诉记者,最初做下这个决定时,两个儿子都很开明,反倒是身边许多同事、朋友不理解:“劝我们,年纪大了不要再吃这个苦。”
说是吃苦其实并不为过。11年前的穹窿山还远非现在这般设施齐全的风景区:没有柏油路、没有路灯、没有商场,周边全是凌乱的田地和山林,原本就是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老两口决定自己改造:亲手围起了围墙、将猪圈改造成厨房、将屋后的垃圾堆清理成花木成荫的小院。二层小楼房的楼梯原本露在室外,老人担心上下楼的安全,便由李师母亲自上阵在室内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木楼梯。
没有菜场,李师母说:“住在农村,田里长的就是最新鲜的当季蔬菜。”离医院太远,李老师说:“这里空气这么好,根本不会生病,哪里需要去医院呢。”老夫妻就过着最淳朴的隐居生活,一个工具箱、一块山间的石头、一段树根,两人就能兴致盎然地合作,为小家雕刻各种家具。
看着穹窿山成长,回上海反倒成了“走亲戚”
搬来至今已有11年,老夫妻已经习惯地把自己看作南竹坞村7队的村民。“舍不得离开穹窿山,上海雾霾太厉害,山里每天都能看得见蓝天白云。而且,这里的村民也特别淳朴。”李师母向记者回忆,刚来这里“开荒”时,改造房子的工人做到一半工程突然跑了,剩下老两口干瞪眼,是周边村民赶来帮他们解决难题。而他们也经常把从上海带来的温度计、膏药、常用药分给需要的村民。“他们早就把我们看成自己人,现在队里谁
家有婚丧喜事,我还要去帮忙洗菜洗碗呢。”李师母说。
李老师最喜欢和别人回忆这11年来穹窿山翻天覆地的变化:“11年前,开车在朱买臣路上,颠得很厉害,我当时心想,什么时候能铺上柏油路就好了。现在这条路不但铺上了柏油,两边的树还长得这么美,不输给南京中山陵的感觉。儿子每次从上海来看我,最喜欢走的就是这条路。”过去,村里没有下水道,家家户户门后都有个化粪池,2012年村里进行创建5A级景区改造,生活设施大大改善,李师母感慨:“跟上海的家里没有区别。”对于穹窿山现在变成上海人特别喜欢的旅游目的地,李师母更是一脸得意:“那个万鸟园,我可是看着它打地基、造围墙的,现在广告都贴到上海地铁站了。”
有意思的是,4年前,老夫妻俩的小儿子把孙女李昌羽也送到了穹窿山。小姑娘在山脚下读完了幼儿园,如今即将升入藏书实验小学二年级,和在大都市长大的小公主们相比,机灵活泼的李昌羽身上多了几分山里孩子特有的灵气,向记者介绍山里的各种植物花果时头头是道。奶奶骄傲地告诉记者,孩子成绩很好,还是“藏小之星”。
每天吃完晚饭,爷爷奶奶就会带着孙女和来此过暑假的孙子去松海路的健身步道走走,紧靠大山而建的这条步道也是近年新添的便民实事工程,看到许多住在城里的老人专门乘坐64路公交车赶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总忍不住互相说一句:“当年的选择做对了。”
村里长寿老人特别多,秘诀是空气和水
采访中,李师母告诉记者,其实自己曾患过肺癌,但搬来这里后恢复得很好,至今没有复发和转移。与城市中的同龄人相比,夫妻俩显得年轻、中气十足,头上仍有大片青丝。记者留意到,屋子一处墙上贴着“健康活到一百岁”的字样,李老师说:“在这个山水、空气特别好的地方,我们很有信心。”
李老师说,住在穹窿山脚下的村民中,长寿老人的比例确实特别高,据了解,总共5087名村民中,80—90岁的老人186人,90岁以上的24人。当地一位年轻人介绍,他们走在路上,经常会看到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有一次,遇到一位老人,她的回答让人难忘,我还小,今年才85岁。”
为什么这里的长寿老人特别多?李师母说这大概和山里的空气、水有关系:“经常听儿子说城里雾霾很严重,在我这里,从来没有过,几乎天天都看得到蓝天白云。这里的水也不知为什么,很甜。”李师母回忆,自己第一次去山上的宁邦寺喝茶,那是一杯用山泉水冲泡的碧螺春:“我从没喝过这么甜的水,至今回忆起来都很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