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会被遗忘 沪退休居民赴各地抚慰在世老兵
“关爱老兵,让他们晚年过得开心舒适一点,是你我共同的责任。”这几年,杜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承诺。国家在强大,老兵们却一天天老去。家住松江区洞泾镇的杜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走南闯北寻访老兵。
从小将战士视为英雄
今年刚退休的杜清,手机铃声都是军歌。她出生在军人家庭,叔叔是抗美援朝的一名战地记者。从小,她就将浴血战场的士兵视为真正的英雄。
2010年,杜清在网上无意中看见“史大哥”的QQ空间。这次偶然的接触,改变了她。“史大哥”是一名祖籍甘肃的老兵,名叫史正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史正德在自己的QQ空间写道:“有的人会忘记英烈,但我无法忘记。假如不是战友挡住了射向我的子弹,我或许也像他们一样已经死去多年。那一夜,我独自陪伴21位牺牲战友的情景,脑海中不断闪现。多少年因为工作和生活所迫没有实现替战友们看看父母的心愿,不断撞击着我的灵魂。于是我们相约,今年春节去看望宝鸡的烈士父母……”
看到史正德发起了关爱老兵的主题公益活动,杜清拨通了他的电话:“你们的公益活动我能参加吗?能否为他们做点事情?”作为第一个主动打来电话的志愿者,杜清诚挚的心意打动了这位淳朴的西北汉子。
助烈士亲人实地祭扫
“妈妈!那一定是你,我听到了,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妈妈,我等了你20年》这首诗歌,在许多老兵和他们的后代中间流传。诗歌讲述的是一名士兵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20年后,他的母亲第一次凑齐盘缠前往陵园祭奠儿子的故事。2012年,史正德和杜清等人发起爱心接力活动,帮助青海籍烈士马占福、谢生海的亲人,前往他们的安葬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此时,烈士们已经牺牲了25年。
不少烈士家属住在贫困山区,志愿者辗转找到他们,并告诉他们“国家有政策,烈士亲属每3年报销一次扫墓路费”。一次活动中,志愿者准备祭奠用品时,发现杜清不见了;再看到时,只见她手捧999朵玫瑰,每个墓碑前一一跪拜并献上鲜花。杜清告诉记者,麻栗坡陵园有957个烈士墓碑,至今仍有几十位烈士没有亲人来祭奠。志愿者没有放弃,一直在找寻他们的家人……
有一年,杜清去了老挝乌多姆赛省中国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守陵人是当地人,拿着微薄薪水对陵园进行维护、修缮,园内整洁有序。“陵园位置特别偏僻,布满厚厚的青苔,几块墓碑上甚至没有名字。”这样的场景,令人唏嘘。
赴各地抚慰在世老兵
前几年,杜清抓住有限的假期,四处为老兵奔波。除祭奠烈士外,抚慰在世老兵,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去年,响应志愿者发起的倡议,杜清一人来到广州康复医院,看望残疾老兵。
55岁的黄伯林,是杜清在医院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兵。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的右腿被炸断,在病床上躺了近30年。黄伯林的老家在贫困山区,父亲已去世;这些年来,老母亲只看望过他一次。
第一次见到黄伯林时,这位老兵空洞的眼神让杜清至今难忘。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杜清便做起家务来,洗衣服、扫地、拖地……只为让整间屋子有家的味道。杜清还为他烧了几道菜,并一起吃了顿团圆饭。黄伯林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默默地流着泪。离别时,整层楼的老兵闻讯赶来,不少老兵摇着轮椅,一直把她送到医院门口。
这些年,来看望老兵的志愿者多了起来。医院特地准备了签名墙,留下南来北往的志愿者名字和他们所在的城市名。杜清说,老兵们缺的是关爱和温暖,就像黄伯林说的那样:“我们不怕牺牲,害怕被遗忘!”
花掉了她大部分积蓄
杜清退休前是物业公司的普通员工,薪水并不高。5年来,她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去哪都穿着工作服。看望老兵,花掉了她大部分的积蓄。为此,她常常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做钟点工,以贴补家用。
“不影响工作,不影响家庭”,是她做公益的两个基本原则。如今退休后,杜清有更多的时间。在她看来,寻访老兵很有意义,自己会一直做下去。
一些抗日老兵的生活因杜清等志愿者而改变。家住山东微山县的老兵殷延伟,今年90多岁,身体一直不好,数十年来一直蜗居在土坯房。杜清和志愿者来到他家,帮忙修葺房屋,陪着聊天、吃团圆饭,传递浓浓温情。
山东枣庄老兵张绪恒今年100岁,子女相继去世,生活贫困。杜清和志愿者组织起帮扶小组,10人一组,给老人寄去生活费。
在杜清的鼓励下,她的女儿现在也积极支持妈妈的公益活动,把自己的压岁钱寄给老兵们。杜清说:“他们都是战场上为国洒热血的英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换来的,为他们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