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岁上海滩“老克勒”华丽转身

10.10.2014  15:30

  2014年10月10日,位于山东中路145号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继住院楼“修旧如旧”后,门诊大楼也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旧貌换新颜”的门诊大楼将在整体环境、服务功能上给广大患者带来更为便利且温馨的就医体验。至此,经过三年的改造,仁济西院在为广大患者提供焕然一新的服务场所的同时,从硬件设施到内部功能将完全适应现代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及患者需求。

  “仁济170周年华诞”、“西院门诊大楼换新颜”,在这双喜临门的日子里,为回馈社会及广大患者的厚爱,医院在西院前广场举行了院庆大型义诊活动,消化科、风湿病科、泌尿科等22个重点优势学科齐上阵,为广大患者提供门类齐全的免费咨询服务。此外,医院还贴心地为当天前来“初体验”的患者免除了部分门诊挂号费用。

   百年老院成“智慧医院

  改建后的门诊大楼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一旦进入门诊大厅,“分诊、预约、导引、等候排队信息以及报告查询”即可随时随地通过“e仁济”手机客户端进行在线操作,尤其是其中的实时排队信息查询功能,无疑将患者从板上钉钉的候诊椅上解放出来;各楼层均匀分布的自助服务区域及电子屏也同步为分散在各区域候诊的病人,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这彻底打破了传统医院在就诊时间及空间上的局限。而门诊大厅启用的2台全自动发药机和1台全自动包药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配与预配的模式切换,大大加快发药速度,降低医院的人力成本。

  不久,4G网络还将逐步覆盖到西院病房大楼,通过高清影像的实时采集和远距离视频传输将有效实现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电子档案及远程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智能、优质的医疗服务及健康随访。

   新的流程布局“便捷温馨

  门诊大楼的“”不仅仅体现在全新的就诊环境,内部的设施布局、服务流程皆以患者就诊的实际需求为本。除自助服务区域外,各楼层均开设一站式服务区域,该区域集中了门诊所有的服务项目,预约专家门诊及各类检查项目等等均可由工作人员协助一次性搞定。为实现挂号收费人群的自然分流,减少病人不必要的频繁往返,门诊一、三、五楼均设置了挂号收费窗口,方便病人较快完成缴费环节。未来,分时段预约将全面开通,专科门诊、医生预约会成为常态,医院还将开通网上挂号支付功能, 进一步缓解“三长一短”问题。

  二楼检验、八楼消化内镜中心,都集中设置了相应的等候区域,告别了以往走廊候诊的局促。根据规划,除了在门诊等待,医院将在门诊裙楼屋顶打造一个4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中心广场则将设咖啡吧,从布局上为候诊、等报告的患者打造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复古现代“交相辉映

  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滩上名副其实的“老克勒”。1926年,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病逝后将名下的四处房产及100万银元捐赠给仁济医院,以资助医院的建设和发展。1932年,西院住院楼竣工启用后,仁济便成为当时沪上建筑面积最大、开设专科最全、医疗实力最雄厚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该楼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优秀历史建筑”。考虑到西院建筑结构老化、功能缺失等现实问题,西院住院楼经过为期两年的修缮后,于2013年“修旧如旧”,再现当年英式建筑的庄重与典雅,同时在内部功能与设施上跟进了现代医疗的服务模式。

  除了保留原先大病房的复古样式外,这个改造方案采取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西院住院楼还设置了先进的数字化手术室、监护室、产房等硬件设备及治疗单元,楼内的10间手术室与监护室、血库、病理室等集中在一个区域。这些治疗单元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各自不同的医疗需求,并且安装了空气层流设备,确保单元内空气的洁净,最大程度地预防院内感染。加之即将实现的4G覆盖下的移动医疗,将使得患者能够在古朴典雅的病区中享受到最为先进的医疗服务。

   绿化人文“立体交错

  在仁济医院西院处处显示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为了解决西院场地狭窄给住院患者带来的散步不便等问题,医院还特意将住院楼阳台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在有限的空间里种植立体绿化,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也能有一个安全清新的散步场地。此外,门诊大楼还将打造一座屋顶花园,病人在等待看病时可以远离嘈杂的门诊,在屋顶花园里享受自然风光。为了使患者的隐私得到有效的保护,医院所有病床之间都装有隔帘。医院会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来安排病房,让医疗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减至最低。之后,医院还将提供洗衣烘干等便民利民措施,为患者营造“医院即家”的感觉。

  如今,仁济医院的就医网络已分布东西南北,其中西院的规模相对适中,在学科设置与其他院区实行适度的错位发展。仁济西院除了国家重点专科消化科、风湿科、心内科、肾脏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胃肠外科及胆胰外科)等学科设置之外,考虑到市中心市民的疾病特点及多元的医疗需求,医院的优势新兴学科如妇科肿瘤、头颈外科、胸外科、产科等也均设置了病房及门诊。

   背景资料

  1927年8月12日,雷士德遗赠给仁济医院两张巨额支票和四处房产。仁济医院在1932年盖新大楼之所以“不差钱”,是因为背后有了这样一位最大的“赞助商”。雷士德是洛克哈脱的英国老乡,是上海开埠之初少数几个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师之一。从1873年起,他就与仁济医院建立起良好关系,此后不止一次捐助巨款。?1874年,也是他负责设计建造了仁济医院新院舍,这幢楼一直使用到1927年,直到因建造仁济新楼而被拆除。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因病久治不愈而去世,生前对自己很“抠门”的他在1924年12月10日的临终遗嘱上明确表示,将其名下的全部产业“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