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独居老人遇到心仪老来伴 却又怕人笑话

04.10.2014  08:34

  □心理咨询师吕宙

  倾诉女主角:芳(化名),60岁,退休教师

  编者按:近年来,上海老龄化程度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空巢独居老人,面临着即怕孤独地走完以后的人生,但又怕再组家庭子女不同意、周围人笑话的两难局面。本例中倾诉女主角芳的现状和困惑就很典型——

  我今年60岁了。老伴在5年前生病去世了;儿子已成家,还没要孩子,和媳妇住在另一个小区,离我这有点距离,他们平时工作都很忙,也就周末能来看看我。所以这几年我很习惯一个人清静、干净、有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原想就这样过完后半生也挺好的,虽然有点孤独。可今年年初在小区早锻炼时,碰到一位老先生蛮聊得来的。他71岁了,老伴也在前两年过世了,如今一个人生活。他以前是个高级工程师,看上去人挺斯文,也蛮关心我的。前一阵,他隐约向我表达想与我结伴走完余生的想法。说实话,我对他有点感觉,但又怕看错人,也怕别人说闲话。

  其实,我们交往了已有半年了。他有好些地方蛮打动我的。首先,他个人卫生习惯很好。他丧偶好几年了,但他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不像我以前的老伴生活习惯很差的。其次,现在这位生活也蛮有情调的。比如春天时他会约我一起到南汇鲜花港去看郁金香,那是我想了好几年却一直没去成的;今年夏天很热,他知道我怕晒、怕热,就带我到长风公园的海洋世界去感受一下“海底”的清凉……

  最主要的是,我感觉和他很说得来,我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比较一致,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我很喜欢看话剧,他也喜欢,所以他会利用自己在电脑方面的特长,通过团购等办法弄到价钱适中又很热门的话剧票,每次看后我们都会一边讨论一边回味,感觉真的很好。

  原来我想,大家就这样做做朋友也就可以了,但最近老先生婉转地表达了想和我一起度过余生的意愿,我就有些顾虑了:我怕看错人,也怕别人笑话。所以现在,我就有些避着他了,有时会拒绝他的一些邀约,早锻炼时也会和他错开时间。最近,他碰到我说,感觉我有点回避他、冷淡他,是他哪里做得不好了?我无言以对,心里觉得很矛盾:其实他做得很好,我也很心动,但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这一关,哎……

   [心灵对话]

  “可能是自己太敏感,想多了

  我:看来老先生是很中意你的,是认真想和你一起走过后半生的。那你说到“怕看错人、也怕别人笑话”,哪个更困扰你、更让你担心呢?

  芳:我想想,我觉得更担心别人笑话。你想想,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都是很传统的人,可不想老了还被人说三道四的。

  我:听起来你有些顾虑和担心的情绪。如果给你的这份情绪用百分比打个分,100分是极度担心,0分是根本不担心,你觉得自己现在的这种担心有多少分?

  芳:我觉得有70-80分。

  我:看来那份怕人笑话的担忧确实挺困扰你,那我们一起探讨一下,看看能不能改变些什么。你说的“别人”具体指哪些人?什么是“笑话”呐?

  芳:“别人”嘛,比如左邻右舍、一起早锻炼的“搭子”、还有双方的孩子们。“笑话”嘛,比如说什么“年纪那么大了,还弄得和小青年一样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什么“看话剧啦、旅游啦,最后还要再婚做夫妻,怎么对得起他们各自死去的老伴呐”等等。

  我:这些是你真的从别人,比如那些左邻右舍那里听到的吗?他们就这样说的吗?

  芳:当面倒没有人这样说过,但保不准他们会背后说呢?

  我:那背后说的别人传给你听过吗?芳:哦,我想了想,似乎至今为止还没有人传话给我听?

  我:那你前面说的这些人中有没有支持你的呢?

  芳:我儿子知道一些情况,最近也见过几次老先生,对他印象不错。儿子在前几年就劝我多出去走动走动、多和人交往交往,他怕我太孤单、也没个照应,因为他和儿媳工作都很忙,平时也不怎么有时间陪我。近半年他也觉得我比以前开朗点了、生活也丰富点了,他鼓励我和老先生多处处看。

  我:听起来,你儿子很关心你的,他们平时忙,也不大能多陪陪你,又怕你一个人冷冷清清、没个照应,蛮支持你和老先生交往的。那除了儿子外,还有什么人支持你吗?比如你平时要好的朋友们?

  芳:最近我很困扰时,是和以前一个老姐妹说过自己的事。她和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以前的婚姻和生活、现在的处境她都知道,她也很了解我的个性;我们很谈得来,在一起会互相倒倒苦水,有事也会一起商量商量。她知道我以前的婚姻并不幸福,所以她蛮希望我有个合适的、处得来的人,她鼓励我和老先生多交往交往、多了解了解,也提醒我要好好地看准人!

  我:听起来还是有人支持你的,那有没有人说过“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弄得和小青年一样”呢?

  芳:我现在仔细想想,还没人这样说过。

  我:那听起来好像是你自己的猜想、你的担心,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理解得对吗?

  芳:好像是我想得有点多了。我以前的婚姻不好,我老觉得别人会看笑话,所以现在这样,我也会想别人肯定会风言风语、说三道四的。和你这样一聊,我感觉可能是自己太敏感了,想多了。

  我:那我们说到这儿,你感觉现在那份担心和顾虑有多少分?和你刚开始时比呢?

  芳:我感觉好多了,心里也轻松多了,可能现在只有40分了。

  我:太好了。那以后怎样和老先生相处呢?

  芳:我想明白了,以后不能老把事搁心里,自己和自己闹别扭。我会和老先生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顾虑和担心,两人多交流、多沟通,也听听他的想法,取得他的理解:把再婚的事先放一放,我们像朋友一样继续交往下去,再多一点相处、多一点了解、多一点适应,等双方觉得真合适了再说。我也不再刻意地回避他、拒绝他的邀约了,大家好好地处着,给彼此一个机会。

  我:听起来你知道这件事怎么处理了,是吗?

  芳:是呀是呀,和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思路也清楚了,也打开了一些心结,感觉心情好多了,不再那么纠结了。谢谢!

   [解码]

  改变想法就能转变行动

  芳的一些想法虽有普遍性,但不一定是真实情况,可她的担心和顾虑又确实已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咨询有许多流派,我感觉芳的问题很适合用“认知行为流派”来处理。

  “认知行为流派”(以下简称“认知流派”)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教育功能,能教来访者成为他自己的治疗师”。很多来访者在一个疗程或两个疗程结束后,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情绪得到调节和控制。在脱离咨询师后,他能自己应对以后的类似的困扰和难处,把在咨询室里学习的一套更适应、更舒服的行为模式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自己能掌控的人生。

  “认知流派”的原理:认为一个事件发生后,人会产生一些自动的想法(也就是认知),这个想法会带给人一些情绪,这些想法和情绪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人的想法、情绪、行为是彼此互动、互相影响的。但其实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不同的,这样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以本例来说:事件是芳正在交往的异性朋友提出希望两人能一起度过余生;芳的想法是:“我不要看错人、被人笑话”;她的情绪是:担心、焦虑;她相应的行为是:拒绝对方的邀约、早锻炼避开心仪的老先生、但内心又放不下,故寻求帮助。如果没有外力,可能发生的结果会是:芳因自己单方面的顾虑和担心,疏远、拒绝了老先生、最后可能错过了一个非常适合伴到老的伴侣,自己带着遗憾孤单终老。

  咨询过程中,经过与咨询师一起探讨、梳理,芳看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并不一定是事实,仅仅是自己的感觉和顾虑。于是,她缓解了情绪、改变了想法,回去后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和老先生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顾虑,希望两人能像朋友一样继续正常地交往下去,争取“再多一点了解、多一些相处、多一点适应”,然后再做决定,这对己、对人都是一种尊重,也给了彼此一个机会。

   快来互动

  公众微信号:爱问倾诉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24176379(每周一-周四下午3点-5点)

      微博:晨报倾诉

  网页(倾诉吧):www.qingsu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