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温情忽悠帮洗脚喊爸妈 老两口11万买保健品
11月16日,张女士出示父母购买各种保健品的部分单据,金额接近10万元。
丁金全老两口买的部分保健品
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称,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而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本报昨日曾报道)
为了排解孤独,一些老人选择跳坝坝舞,一些人选择看书看电视,还有一些人买保健品“保健康”。家住成都金牛区曹家巷的丁金全和老伴张冠秀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开始,他们不时起早贪黑听“健康讲座”,且不顾儿女劝阻,花了11万元买保健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推销员“比自己的儿女还好”,不仅常打电话嘘寒问暖,常带他们出去玩,甚至还给他们洗脚,口口声声喊“爸妈”,“不支持对方都不好意思。”
据了解,这些“钟情”于保健品的老人,不少人儿女都不在身边。心理专家指出,老人被骗的背后,或许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家人关爱的缺失,让老人备感孤独,他们花钱购买的,不只是健康,更多的其实是关心。
推销员热情相邀
老两口6点起床“听课”
两年前,经邻居推荐,丁金全夫妇来到成都二环路东二段一栋写字楼,接待他们的保健品推销员热情得很,“我们都喊他小蒲,还不到三十岁。”
从此,老人的手机常常响起,多半都是小蒲打来的,不是邀请他们参加讲座,就是组织出去玩。而每次来电后的第二天早上6点,老两口便会早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锻炼或吃早饭,而是吃保健药。
“这个拟青霉要吃3颗,不要忘了。”“水凉没有?把松花粉泡起。”互相监督吃完药后,两位老人忙着出门。“要赶上7点那趟车,去听讲座。”
讲座地点在写字楼14楼,在一楼入口,老人正要上台阶,一位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慢点走,我扶着您。”
两年来,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
“搞活动”有优惠
花两万老人买药送上门
和丁金全老两口一样,每次来听讲座的都有上百名老人。每次,不同的“专家”会讲些和当季相关的养生话题。而张冠秀会边听边做笔记,一个约1厘米厚的小本子几乎已经写满了,都是讲座上“专家”说的养生知识。
现场还有体检点,丁金全和老伴办了一张“体检卡”,一次30元。坐在那里,仪器一照,“专家”对着屏幕,告诉丁金全他的颈动脉硬化,吃×××药就能好。每次体检,“专家”总会说出不同的毛病。
一旁的小蒲则开始旁敲侧击:“今天正好这种药搞活动,有优惠。上次一位老人吃了,症状就好多了。”没有卡也没带足够的现金,买“专家”推荐的药4件要花两万元,老两口有些犹豫。但小蒲想得很周到:“我把药送到您家,您再把钱给我就是了,不要来回跑,而且老人家带这么多现金在身上也不安全。”
帮洗脚喊爸妈
被感动婆婆眼泪花包起
丁金全老两口都是国企的退休员工,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5000元,两万元对他们来说并非小数目,然而,他们却心甘情愿付了钱。“小伙子人多对的,就像我们儿子一样。买这些药,一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同时也是支持他的工作嘛!”19日,张冠秀向记者道出了原委。
小蒲说他会记住每个老人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送上祝福。去年7月27日,张冠秀满73岁,不过她没等来小蒲的祝福。第二天讲座开始前,小蒲买来一束花“赔罪”,“实在不好意思,最近事情太多,搞忘了。”
成为会员后,公司不时组织老人们去三圣乡、黑龙潭游玩。2013年11月去黑龙潭,小蒲一路悉心照顾丁金全老两口,晚上还端来一盆热水,亲手给老人洗脚。他告诉两位老人,自己父亲已去世,已把他们当成父母。“当时我感动得眼泪花都包起了,儿女都没这样做过。”张冠秀说。
老两口有一儿一女,他们平时和女儿住在一起,不过当导游的女儿一年有大半时间不在家。“平时去听听讲座,或者小蒲他们来家里摆摆龙门阵,日子好混得多。”张冠秀说,小蒲把他们当父母,他们也把他当孩子看待,“儿女工作不易,父母怎么好意思不支持?”
保健品塞满柜
儿女反对一家人闹不愉快
端粒酶、松花粉、赛瑞细胞营养素……19日,在丁金全家中餐桌上,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摆了一排。“之前整个壁柜都要摆满了。”丁金全说。这些保健品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用光退休工资和积蓄后,他们会不时找儿女借钱来买“健康”。
“刚开始我二话不说就借,后来觉得不对劲,他们也不说借钱来干什么。”女儿小张一次偶然发现了父母藏在壁柜里的保健品,“满柜子都是,我都傻眼了。”
震惊过后,小张更多的是不解:如果真的是身体不舒服,可以去大医院看病,为什么要买这么多保健品呢?对此,张冠秀坦言,自己之所以藏着这些保健品,就是怕女儿反对,“我们吃这些是想让自己身体好,其实还不是帮他们减轻负担,但他们就会觉得我们在乱花钱。”
一次,张冠秀向女儿借一万元买保健品,当时小张正在海南带团。“我没同意,我妈就生气了,说‘你打算一碗老干饭就把我送终了吗?’听了真的很心寒。”小张说。
因为买保健品,小张和弟弟不止一次与母亲闹得很不愉快,“明知道是被骗了,但如果不给钱,他们就说我不孝顺,只能顺着他们来。”
发现被忽悠要退货
保健品推销员马上变脸
自从去年被“专家”告知“癌细胞处于临界点”,而自己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再加上今年年初吃了保健品后出现尿酸过高,丁金全和老伴才恍然大悟,自己被小蒲“忽悠”了,提出要退货。“这下小蒲的态度、语气完全变了。”张冠秀叹了口气,摆摆手。
在女儿陪同下,两位老人几经周折才要回了两万元。离开保健品公司时,老两口十分生气,“(小蒲)前后完全判若两人,原本以为他真的把我们当亲人,结果……太失望了……”
像丁金全老两口一样的老人还很多:张女士的母亲,每隔三五个月就要花上万元买保健品,为了制止母亲“买买买”,张女士三姊妹跟踪、吵架、讲道理的招数都用了,还是不管用;郫县罗先生的父亲,听讲座后花近万元买了7盒虫草精,而市场上一盒售价不到百元……这些老人,多数都是单独居住或者子女工作繁忙,陪伴他们的时间少。
心理专家:老人难过“亲情营销”关家人应关注其心理需求 一向节俭的中国老人,为何买保健品时出手如此大方?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黄雨兰认为,除了“死亡焦虑”、容易相信“权威专家”外,老年人“中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过推销员的“亲情营销”关,“他们的关心,让老人觉得得到了尊重和陪伴,自然愿意相信他们,并且产生依赖。”
黄雨兰说,老人在缺少关爱时,更容易胡思乱想,并希望“利用”自己的健康来获取家人的更多关注。老年人频频在买保健品时上当,作为子女应该反思:是否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是否对他们精神方面的关心还不够?有没有因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不妨学学那些保健品推销员,多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将他们对‘保健专家’和保健品的依赖,转为对家人的依赖。”同时黄雨兰建议,可以鼓励老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文中丁金全、张冠秀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