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志愿者王萌萌:为了孩子沪滇穿梭十余年
从22岁到34岁,从一名普通白领到专职志愿者,王萌萌用10余年青春,在沪滇之间频繁穿梭。
她深入云南贫困山区,走访当地马鹿塘小学等多所乡村学校。马鹿塘小学是当地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学校,山路陡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坠落山崖。不过当她走进校门听到朗朗书声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感受到了一种深入内心的温暖和希望。
大量走访后,王萌萌开始资助贫困孩子,创建了“一对一物质资助加情感关怀”的公益助学模式,帮北京、上海等地的爱心人士和贫困学生结对,至今已使200多名贫困生得到资助。
图片说明:2013年,云南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向王萌萌表达他们的爱。
2016年,王萌萌被中宣部、中组部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任命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她的事迹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和鼓励,中央文明办领导接连三次做出批示,褒奖“王萌萌为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王萌萌又成为第八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的候选人。
“很多人问我,你既然想要帮助这些山区孩子,为什么不一直留在那里?我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对志愿服务文化的传播,感染并带动更多的人。”王萌萌说,那里已是她的第二故乡,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了的感情牵绊。
偶然机会初入山区
王萌萌初次进入山区,是一次偶然。
2006年夏天,刚从苏州一所大学毕业的王萌萌,只身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小白领。由于收入不高,她与另外两名女生一起租住一个房间。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从拥挤的房间出门,进入拥挤的地铁,然后再进入办公楼,这种周而复始生活,一度让她深感迷茫,“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萌萌得知一家叫做“希望书库”的公益组织在招募志愿者,主要工作是给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募捐图书,并创建爱心图书室。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她顺利通过了面试。
“面试官告诉我,他们曾去当地山区学校调研,发现那里的孩子连什么是‘课外书’都不知道,而一本新华字典早已被翻得破损不堪,因为整所学校就只有一本新华字典。”王萌萌被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
王萌萌从小就热爱阅读,她说自己是个“离开书就不能活的孩子”,对她来说,闲暇时看课外书,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情。特别在初中三年,整个青春期最苦闷、性格塑造最不确定的年龄段,阅读和日记曾经是她唯一的慰藉,也幸亏有了这些“闲书”,才让她没有误入歧途。
“正因为这样,我才体会到,阅读对于青少年成长有多么重要,也就更加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书陪伴的童年,会有多么苦闷。”于是,她加入了“希望书库”上海办事处,当起了全职志愿者。
整整两年,只有很少的生活补贴,家人、朋友都感到不可理解,可她说志愿者工作对她来说意义非常,能为山区的贫困学生做实事和好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2006年10月,王萌萌担任领队,将募集到的图书运到当地学校,筹建爱心图书室。这也是她第一次真正走进云南贫困山区。在那里,她亲眼目睹了当地生活的艰辛困苦,和大城市恍然两个世界,但那些孩子是那么淳朴、乐观。
当她看见衣衫破烂、光着脚的孩子们走进图书室,眼睛里瞬间闪耀惊喜兴奋的光芒,拿起书席地而坐,如饥似渴地读着,便觉得自己的艰辛劳累,有了无与伦比的意义。“这就是我去做这些事情的价值所在,志愿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王萌萌说。从此,她与这里有了再也割舍不下的感情牵绊。
图片说明:王萌萌与黄茅岭中心校幼儿班的孩子们在一起。
只身前往山村走访
走进山区后,王萌萌觉得需要去当地支教,才能与师生进行更多的深入交流。
2007年5月底,在红河州元阳县黄茅岭中心小学的彝族教师马素英的帮助下,王萌萌只身一人来到这里。走进学校的那一天是6月1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因为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会专门杀一头猪,也只有这一天,孩子们才能吃到肉。
很快,王萌萌发现,在这里支教对她并不合适,“很多孩子并不会讲汉语,他们的民族语言我又听不懂,语言沟通特别难。”面对现实,她立即改变想法,决定先从自己能够做的大量调查走访开始。而马素英也就此成为王萌萌多年以来的公益搭档。
在当地,乡中心小学又被称为“中心校”,是当地条件最好的小学,另外还有数十所“村校”,都分散在各个山村里。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村子,条件就越差,山路也越难走。但王萌萌每年都要去好几次黄茅岭,每次一待就是半个月左右,不断爬山,去村里走访,深入最偏远最贫困的地方。
让她至今难忘的,是当地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马鹿塘小学。从黄茅岭乡中心小学走到马鹿塘小学,单程就要8个小时,再加上山路陡峭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坠落山崖。在这个小学里,被派去的青壮年男教师中,只有一位腿部有残疾的瑶族男教师坚持了下来。
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王萌萌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一次。2007年10月,在马素英的联络帮助下,王萌萌终于得以成行。出发的那天在下雨,山路雾茫茫的一片,脚下打滑,两边是陡峭的山崖,此时,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活着到达”。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5点多,她终于抵达了马鹿塘小学。
当走进校门,看到教室里暖暖的灯光,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王萌萌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那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温暖和希望。给孩子们分完礼物,王萌萌便到教师的住处聊天。没想到,半个多小时后,孩子们又都回来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家菜地里摘的青菜、花椒等礼物,回赠给她,“特别感动,那种满溢的感情,很难表达。”
生活的馈赠,成了王萌萌的创作源泉,开始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大爱无声》的创作,仅三个多月时间,她就完成了26万余字的初稿。《大爱无声》得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青睐,出版后广受好评,成为国内第一部由志愿者写志愿者的长篇小说。之后。他还创作了《米九》《爱如晨曦》《云中书》等作品。
图片说明:孩子亲吻王萌萌。
贫困孩子受益“一对一”助学
大量的走访调查之后,王萌萌开始资助贫困孩子。
她明白,仅靠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这份爱心扩展开去,才可能化作较大的能量。于是,王萌萌与马素英创建了“一对一物质资助加情感关怀”的公益助学模式。她和马素英作为纽带,帮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爱心人士和元阳县的贫困学生结对,至今已使200多名贫困生得到资助。
这个公益项目的创建,最初源于王萌萌与苗族贫困学生小美的结对。小美未满月时,父亲就因矿难去世,母亲远走他乡,小美由奶奶带大,家境困窘,随时可能辍学。看到小美乖巧懂事,心生怜爱的王萌萌决定与之结对、长期资助,直至小美完成学业。
“马老师特别不容易。”王萌萌说,自己大部分时间身在上海,更多的工作是由身在元阳的马素英完成的。她需要接收、保管、分发爱心人士寄来的助学款和物资,为了确保专款专用,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还需要按月分发、记账、拍照取证。马素英几乎家访过每个受助对象,深入了解家庭情况,搜集学生信息,工作量是巨大的。
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王萌萌还是马素英,都遭遇过不少误解和不公,但她们都没有放弃。如今,王萌萌依然会每年去几次元阳县,尽可能地去每所学校,了解受资助孩子们的现状,比如面临的新问题、与资助人是否保持联系等,再反馈给资助人。
“这些工作其实很累,特别琐碎,又必须很细致。但为了孩子们,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王萌萌说,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小美小学毕业后的一天,王萌萌接到了一个电话,小美告诉她,自己以全乡第三的成绩,考到了县里最好的中学。“那一刻的我,比自己的小说出版时更有成就感。”王萌萌说。如今的小美,也已考入大学,并成为王萌萌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每次想起仍在青岛的父母,王萌萌都会觉得有些愧疚,因为她去云南元阳的次数,远远多于回青岛看父母的次数。对于她来说,云南元阳,已经成为她的第二故乡,是无法割舍的感情牵绊。如今的王萌萌,已在和爱心团队的伙伴启动一个新的公益项目,以提高当地女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