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情咨文"捉刀人" 幕后写手工作要求高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定于12日在国会发表任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说。在约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奥巴马将通过宣读这份文稿,公开阐述政府政策,激励民众。
作为总统任内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国情咨文的整个筹备、写作和修改过程通常持续一个多月。其间,奥巴马的头号写手、白宫首席演讲稿撰写人会充当捉刀人角色,搜寻合适的主旨、语气和节奏,与总统合力完成这项耗费脑力的工作。
【幕后英雄】
白宫前任首席演讲稿撰写人乔恩·法夫罗在2013年3月离职前,共为奥巴马撰写了5次国情咨文演讲稿,每一次都难言轻松。
根据法夫罗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奥巴马会在每年11月底开始考虑国情咨文,而且每年都会放下“豪言”:“这回不要写成一长串清单”,“这回要比其他所有的(国情咨文)简短”。
但现实情况却是,每个政府部门和机构都会提交今后一年的工作规划,并且都希望纳入国情咨文演讲稿中。法夫罗除贯彻奥巴马的写作意图和要求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这往往使国情咨文包罗万象,从国内医疗改革到伊朗核问题,从国内控枪争议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篇幅超长。
在每年国情咨文发表前的周末,法夫罗和同事们不得不费力删减,将演讲所需时长压缩到一个小时之内。在写作和演讲方面要求很高的奥巴马也会亲自上阵,连续两天熬到凌晨两点,精心编辑和打磨。
法夫罗的继任者科迪·基南则将撰写国情咨文比作读研究生。
基南说:“拿到论文作业,你可能熬夜写完或者很早写完,再把它交上去,然后得到总统给出的分数,了解他是否喜欢。”
他说:“好处是,他拿到演讲稿后会做一些详细的改动,他很愿意花时间,他会跟我们一起看完这些改动,并解释他为什么会做这些改动。”
虽然奥巴马亲自参与国情咨文的修改和写作,但对于捉刀人来说,起草和修改工作依然辛苦,对精力和脑力要求很高,而且还要甘当幕后英雄。美国政府1937年在一份报告中建议,总统理想的演讲稿撰写人“应该能力强、身体好,对不出名抱有热情”。
当然,对于幕后写手来说,看着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讲中说出自己写出的句子,“激动心情难以形容”。替总统撰写演讲稿的工作经历也能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跳板。比如,法夫罗离职后“下海”,从事咨询和剧本写作行业。
【注重结尾】
从演说的角度来看,国情咨文显得篇幅过长,大约一个小时的演讲时间对普通听众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保证演说效果,奥巴马还会就国情咨文的写作内容,对捉刀人提出具体要求,除在写作时把美国民众当成最为重要的听众外,还要下力挖掘感人佚事,尤其是借助普通人的故事体现政府政策的有效性,乃至彰显美国价值观,激励和团结民众。
为增强演讲效果,奥巴马每年还会依照惯例,邀请国情咨文中出现的“普通人”来到演说现场,出现在直播画面中。
据法夫罗描述,奥巴马对于国情咨文的结尾部分尤为重视,往往让人费心搜罗合适的佚事。
比如,201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名叫“Center Rock”的公司利用新型钻探技术,协助营救了33名被困的智利矿工。该公司一名员工提到了这次营救说,“Center Rock是一家小公司,但我们做的却是大事情”。法夫罗称,奥巴马青睐这句直接引语,把它放到2011年的国情咨文结尾处,放言“我们做大事……我们在成就伟业”。
再如,在2012年国情咨文结尾处,奥巴马提到自己保存的最令人自豪的物品之一,是海豹突击队在执行捉拿原“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丹使命时携带的一面旗帜,并借此呼吁美国民众同心协力,互相扶持。
【思考意义】
美国首份国情咨文是乔治·华盛顿在1790年1月发表的。当时,它只是一份简单的文件,更像是对国会发表的一份行政工作报告。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开始对更为广泛的受众发表总统演讲。
但有媒体注意到,虽然年度国情咨文演说是美国政坛一件大事,但此类演说很少能载入史册,产生深远影响。也许有一个特例,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2002年国情咨文演说中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形容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引发各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关注。
除此之外,不少国情咨文演讲稿似乎逐渐遭到遗忘,这种现实状况也让幕后捉刀手反思这项工作的价值。
法夫罗认为,除了一些体育赛事,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是每年少数几个可以把数以百万的美国民众聚到一起,见证美国这个国家发展的活动。
虽然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演说中会出现一个政党的议员鼓掌时,另一个政党的议员静坐,但许多时候两个政党的议员都会为总统鼓掌。他说,“为了我们的军队或退伍军人;为了我们的孩子或我们的工人;我们对这个国家共同的热爱。”(张伟)(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