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沪郊寻羊:以黄浦江为界北红烧南白煮
东方网12月20日消息:“立冬到,吃羊肉”,这是上海人的老规矩。虽然也有人嫌羊肉有膻味,但在上海郊区,吃羊肉的习俗却由来已久。这几年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各种“羊肉节”办得越来越红火。“鱼羊为鲜”,年轻一代上海人中,爱上羊肉的吃客越来越多。
羊肉烧酒
在松江一带,传统的羊肉吃法是一盘白煮羊肉,一碗羊汤面,再送一碗羊血汤,一般都就着白酒吃
我自己差不多就是个“羊肉爱好者”。虽然识羊肉之美可追溯到在新疆禾木村旅游时吃的那顿手抓肉,但真正让我爱上吃羊肉的却是在松江张泽初尝到“张泽羊肉”。
张泽镇现已并入叶榭镇,张泽羊肉素有名气,相传始于元代,蒙古人在此囤兵,留下了吃羊肉的习惯。我当时去的那家“中心饭店”据说是镇上最好的一家。6、7个人吃一只整羊,果然味道鲜美,最佳的是那碗羊血汤,上面只简单地撒了把切碎的青蒜,却异常鲜美,几乎可以和在新疆禾木吃的那顿媲美。
镇上的老人们介绍我第二天早上去对面菜场里吃“羊肉烧酒”,说这是张泽百姓最有特色的习惯。第二天一早到菜场,见南北两厢各有一排房子,热气腾腾,一桌一桌坐着好多人。一盘白煮羊肉,一碗羊汤面,再送一碗羊血汤,一般都就着白酒吃,也有喝黄酒的。这里壮年的人多了些,但年轻人还是很少,大概是不能习惯早起。“中心饭店”的老板老顾赶过来在菜场请我吃羊汤面。老顾说,这里吃的人多,锅大,羊肉多,汤是原汁,味道更好。这里最热闹的是在三伏天,有好几百人同时吃,据说那时吃羊肉大补。
我问老顾,张泽羊肉这么好吃,里面有什么门道?老顾说,这里的羊都是散养,乡下老头老太习惯每家养2到3只羊,不吃饲料,牵着在外面吃草。我们去收羊,看到一家有5、6只的就不收,因为肯定要加饲料,10只以上圈养的味道就更差。这里的肉羊一般一个月大时就敦(骟)掉,故肉质鲜嫩无膻味。老头老太养两三只羊,也有千把元收入。羊一年长一颗牙齿,三年就长三颗。一颗牙齿的最好吃。前几天饭店里进了几只羊,角很大,两三颗牙,结果烧出来有点像牛肉。
现在松江城里开了10几家张泽羊肉面馆,甚至在苏州火车站边上也有一家店挂着“正宗张泽羊肉”的招牌。不过,最最正宗的,当然还是在这个菜场,这是普通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美食品牌。
北红南白
沪郊的羊肉做法以黄浦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其差别可用“北红南白”概括这些年,我几乎吃遍了郊区的羊肉,渐渐也吃出点门道了。简单归纳,就是“北红南白”。
上海南面的松江、奉贤、金山的羊肉是白煮的,做法和蒙古人或哈萨克族比较像,很质朴。北面嘉定、宝山、崇明,和苏州一样,是红烧的。黄浦江以北的地方明清时属于苏州府管,嘉定、崇明等地就属于苏州府,所以那里的羊肉烧法和苏州一样。上海市区到处可见的“藏书羊肉”也是这个体系的。黄浦江以南的地区大致属于松江府,一般白烧,除了张泽羊肉,著名的还有金山亭林羊肉、金山卫镇的“张桥羊肉”、奉贤“庄行羊肉”。这几年这些地方都已形成了“羊肉节”。
苏州烧法明显是江南人的改进,浓油赤酱,加茴香、八角等大料,应该是当年不习惯羊肉膻味的苏州人想出来的做法。嘉定江桥镇的红烧羊肉很有名,以前最受欢迎的也在菜场里,我吃过一次,一碗羊汤面,外加一碟烧得烂烂很入味的红烧羊肉,也有羊眼睛、羊肝等可点,力夫士卒一般也配上喝点黄酒。随着城市化发展,现在江桥的菜场羊肉面已没有了,但镇上保留了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老店冬明羊肉馆,还是非常正宗的。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桥羊肉加工技艺就已名列其中。与此相仿的是普陀区的真如羊肉馆,在真如寺边上寺前街1号,也是家老店,十分火爆。南翔老镇中心位置一座古桥边上,有家古色古香的两层饭店,除了南翔小笼,红烧羊肉面也是特色招牌,每份红烧羊肉都是放在小砂锅里炖,我吃过多次,该店楼上立式木窗四面打开,风水很不错。
黄浦江以南的白煮和白切烧法,据说是受当年驻扎在松江的蒙古军队影响。特点就是做法质朴,保留了羊肉本来的鲜美风味。肉基本就是游牧族手抓肉的风味,最好吃的是羊血汤和羊肉汤。张泽羊肉而外,我要竭力推荐的是亭枫公路上的“阿强羊肉”。羊肉白煮其实对羊的要求特别高,因要保证做出来吃不出膻味。那家店的羊都是定点专门饲养的山羊,品质很有保证。
松江现有“马桥张泽羊肉节”,已搞了好几届,农家乐设施比较齐全。金山卫镇的“张桥羊肉文化节”也年年立冬后开张持续到来年1月,今年的羊肉节11月18日已开张。张桥羊肉传说是当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屯军金山卫时,当地百姓就以这张桥羊肉犒劳军士,戚继光摆下军民大宴,支起大锅十口,号称“千人锅”,烹食张桥羊肉,一时间香满金山,军民欢腾。如今沿公路边开设的一家家羊肉馆里,白切羊肉、羊杂汤、草头、芋艿和乌笋叶塔饼,口味很不错。期间羊肉街上不时还会响起“田山歌”为食客助兴。
冬吃夏吃
除了立冬、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上海郊区还有一个“伏天吃羊肉”的独特饮食文化
冬令进补,羊肉热性,自然被视为冬令滋补佳品。但羊肉还有个特性是“温热”,除了立冬、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上海郊区还有一个“伏天吃羊肉”的独特饮食文化,代表就是奉贤的“庄行羊肉”。每年从小暑开始,庄行农民往往凌晨3时杀羊送到城里,过去每入三伏天,南桥镇上沿街马路就到处是吃羊肉烧酒的摊头。庄行离亭林、张泽不远,“羊肉烧酒”应是一条线上发展起来的民俗。当地流传着“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养身之谈。羊肉性温,三伏天吃羊肉,再喝上一杯烧酒,吃后全身大汗淋漓,据说可“驱散五脏积热,释放体内毒素”。该习俗和北面的江桥羊肉、崇明羊肉一样,也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2008年至今,庄行的“伏羊节”已成为沪上夏季乡村旅游的主打品牌。每年小暑或大暑日,庄行镇潘垫村村口“美食广场”上就会立起一排大锅,边上建起了一整排的羊肉馆。每天早上5点就人头济济,不少市民都是从市区闻讯赶到这个远郊古镇来一尝美味,不到上午10点,羊肉就会脱销,吃了“头汤羊肉”的市民还不过瘾,往往要买大包羊肉带回家,向亲朋好友推荐。
为保证羊肉烧酒的原料供应,庄行镇专门成立了山羊养殖合作社,目前已有数十家养殖户参加,每年都有数千头商品羊上市。养羊成本不高,饲料也以青草为主,农户只需在农闲时付出劳力,一头母羊可年产5至6头商品羊,农户回报丰厚。而“羊肉节”带动的不仅是养羊业,还盘活了农村里的许多闲置资源,合作社兴建了一座“金家庄园”,一边发展羊肉特色餐饮,一边搞起了农家乐。前来吃羊肉的客人往往要提前预约。农家闲置小楼也被改造成现代化的乡村酒店,推出了“标间”,村民们被聘为了酒店服务员。
蒙羊进沪
这几年市区的羊肉馆也越开越多。除了传统的苏州羊肉面馆遍布大街小巷,现切的“热气涮羊肉”也越开越多
上海居民对羊肉的需求量,如今每年都在稳步攀升。如今,上海已起草了羊肉正规屠宰点的规划项目,计划3—5年建5个羊肉定点屠宰场,严格按标准正规屠宰,5家屠宰场将分别设在羊肉销售较高的崇明(2家)、金山(1家)、奉贤(1家)、嘉定(1家)。
最近,内蒙大草原的羊肉也开始大举进入上海,11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锡林郭勒绿色羊肉产品推介会上,4家内蒙生产企业分别与上海等地销售企业签署购销协议,协议共销售锡林郭勒盟绿色羊肉产品4000吨,协议金额达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郊区,这几年市区的羊肉馆也越开越多。除了传统的苏州羊肉面馆遍布大街小巷,现切的“热气涮羊肉”也越开越多。比较有知名度的是乌鲁木齐路复兴路口的一排个体“热气涮羊肉”店,人气很旺,大冬天屋里没座了,就在街边露天摆桌,照样坐得满满。即使在寒风中,“热气涮羊肉”也会让人吃得心里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