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才教授做客“一带一路”系列学术活动第三讲
18.05.2015 10:41
本文来源: 上海大学
来源: news.shu.edu.cn
2015年5月14日下午,公共外交研究院第39期“公共外交与全球治理”学术沙龙暨“一路一带”系列学术活动第三讲在E楼608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讲座力邀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宏才教授为全校师生作题为“‘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学关怀”的精彩讲座。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恒龙出席讲座,美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数码艺术学院逾30名师生听取讲座。本次讲座由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张丹华教授主持, 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视频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超星学术视频》全程进行录制。
随着中国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迅速生成。在密切关注这一焦点主题基础上,罗宏才教授通过大量图像文献资料及多元分析方法,紧扣“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经济带”、“科学关怀”四大关键词,对“一带一路非遗”概念成因与意义、以“丝路非遗”为观察中心下的“一带一路非遗”个性和区域特征,以及科学意义前提下关于“一带一路非遗”保护利用模式的塑造、实施路径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谈及“一带一路非遗”科学关怀举措,罗宏才教授认为,“一带一路非遗观”与“共育、共享、共识、共荣、共进”模式和“区域非遗”、“特殊区域非遗”等观点的率先提出,以及对位“一带一路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实施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利用这个生态模式,不仅可有效修正原来某一非遗主体史线的偏差与谬误,并且会迅速合成、裂变为新的文化主题与新的时代表现形式,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产业效益,完成“一带一路”的中国诉求。
讲座后,罗宏才教授与在座师生就“粟特人与乌兹别克斯坦粟特省的联系”、“亚太地区联合考古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艺术、美术间的关系”、“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关怀的形成和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本文来源: 上海大学
18.05.2015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