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闪烁在患者眼中的“绿色”——记松江区中心医院杏林义工
她是退休老人、他是大学在校生、她是全职妈妈、他是中学生、她是都市白领……然而,披上那件绿马甲,他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杏林义工。
虽然工作不收一分报酬,他们却干得比任何工作都起劲。有人说“你们真傻”,他们却说:“我奉献,我快乐!”
自豪:进驻后病人投诉降18%
走进松江区中心医院,记者便见到了多位身穿绿马甲的杏林义工。他们坚守在自助挂号机旁、候诊区、病房内、检查室外,只要有老弱病人出现,就会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帮助。
“自助挂号怎么操作?门诊病房在哪里?拍了片子去哪里取片?做胃镜要做哪些准备?……除了看病不会,别的我们都管。”说起自己的工作,义工都很自豪。他们觉得医院少不了自己,自己能给医院的和谐发挥大作用。
这两年,松江区中心医院门急诊数量增长40%多,而医务人员数量只增长了7%。“就诊高峰期,门急诊秩序混乱,就诊区人多拥挤,病人情绪烦躁,多亏有了杏林义工的帮助,才让医院每天平稳运行。”医院党总支书记俞华告诉记者,日均有40名义工活跃在医院的各个服务岗位上,与义工队伍进驻之前相比,病人满意度提升8%,投诉下降18%。
热爱:退休后找到“第二春”
虽然只是导医,但义工们的工作可谓辛苦。按照排班时间表,义工们每周来医院四天,每天5小时。不过大多情况下由于病患太多,很少有机会准点下班。比如负责胃肠镜检查服务的义工,上午七点半到岗,平均一天服务50多名病人,下午不到3点走不了。而遇到周末缺人手,义工们也会主动要求加班。
虽然又忙又累,但是义工们却干得热火朝天。“我们把这里当作另一个家,是退休后找来的事业第二春。”说这话的,是副队长勾桂菊。勾桂菊今年60岁,是一名北京知青,她丈夫是上海知青,两人在云南相恋结婚。前几年,爱人回到上海工作,从小学数学老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勾桂菊便跟着一起来到了松江。一天三顿饭让勾桂菊感到退休生活过于无聊,一天她丈夫去中心医院看望病人,瞧见“绿马甲”的招募单后兴奋地告诉了勾桂菊。第二天,勾桂菊就兴冲冲地赶往中心医院应聘,当即上岗。
委屈:被医托尾随恐吓
杏林义工的工作看似简单,却也很繁琐,而且在服务的过程中还常常要应对一些质疑和误解。
一次,勾桂菊看见一张熟面孔在妇产科专找年轻的小夫妻搭讪。她便悄悄上前提醒:“她可能是医托,当心上当受骗。”然而,这一幕却被熟面孔看见了。“那个30多岁的女人整整跟了我一天,我到哪她就到哪儿。”勾桂菊说,她被跟得心里直发毛,最后,对方还抛来一句:“别多管闲事,小心你的家人!”勾桂菊坦言,自己当时真感到害怕了,几天没敢到妇产科去。
后来,又遇见那张熟面孔,对方叫住她问:“你们做这个,有没有钱拿?”听勾桂菊说没有,对方十分惊讶:“没有钱你那么卖命干什么?你们也太傻了!”
的确,义工在别人眼里“很傻”,但义工在心里却感到“很乐呵”。中心医院为表示感谢,给义工们推出了“时间银行”,只要服务满一定时间就能兑换一次体检,但很多义工都把自己获得的体检卡捐给了街道的贫困老人,二次奉献爱心。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