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师"装点上海假日:80后"绣红旗" "老法师"用高科技
原标题: 幕后“造型师”装点美丽上海假日
东方网10月3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十一”长假,走在申城街头,那造型各异的巨型花坛、那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那璀璨亮丽的霓虹彩灯……无不让人为申城的美丽而赞叹。当我们沉醉在这些美景中,可曾了解谁是它们的幕后“造型师”、可曾知道他们为装点这些美景付出了多少辛劳?
80后“绣红旗”一针一线汇深情
金秋十月,当你随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行走于地铁人民广场换乘站时,是否注意到头顶上方那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一面旗帜都是那么平整如新,传递着举国同庆的喜悦,令人不禁想起孙楠的那首成名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然而,你是否知道,这数十面五星红旗的背后,也凝聚着地铁职工们对国旗的细心呵护。
提前十多天扮靓国旗
国庆前,记者来到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值班站长范翔正忙着利用业余时间和同事们一起“绣红旗”呢。他笑着向记者解释,“咱们可不是在学江姐,这是地铁站每年国庆前的一个习惯。”
原来,每逢国庆,地铁站换乘大厅、装饰墙以及过道等地方也将悬挂起数十面国旗,经过了一年的收藏,旗帜难免有些皱褶、有些小破损,但也不能用一年就扔掉,为此,地铁职工自力更生,一般都会提前十几天就将国旗取出,实施“整旧如新”工程。2007年进入地铁工作以来,“绣红旗”成了范翔每年国庆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清洗缝补熨烫步步小心
只见他们从袋中取出旗帜,大大小小共有六七十面,最大的足有两米长,范翔说,这是悬挂在换乘大厅的。这些旗帜取出后,大家就已利用地铁站内的洗衣机清洗了一遍。“接下来,就是将旗帜上的小破损缝修补完整。”“你看,这里用机器缝的地方已经有些脱线了,得模仿机器缝线补好。”说着,他取出站内准备的针线盒,一针一线缝补起来,当记者惊讶于这个80后男生也会针线活时,他腼腆地笑笑:“有家了嘛,这些事情自然也会做一些。”补完之后,他和同事们将一面面旗帜打开,细细寻找国旗上的小瑕疵……
检查完毕,他们将旗帜小心折好放入袋中。“我们准备在28日左右悬挂国旗,挂上之前还要用平时熨制服的挂烫机将国旗熨烫平整,如果太早熨烫的话,折叠之后又会出现折痕的。”范翔告诉记者,在地铁里悬挂国旗也是一门“技术活”,由于地铁内客流量大,各个出口处都有导向牌,国旗悬挂的位置不能阻挡住乘客的视线,必须避开客流高峰、选择在空旷的上方悬挂,“到时候我们会邀请专业的兄弟单位一起完成这个工作。”
无暇看升旗节日忙营运
每年国庆当天,人民广场都会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记者问工作在附近的范翔是否会带着孩子一起去观看,他摇摇头,“实在没时间去,当班的话,基本上清晨5点就要到岗。而且国庆节是地铁最繁忙的时段,每年9月30日到10月1日,仅人民广场进出站换乘的客流量就高达每天90多万人。”为了确保客流的正常秩序,届时,轨道交通将投入更多人力,增设现场引导员、增开临时售票窗口,为外地来沪乘客购票提供方便。
“每年节假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虽然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但如果能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大家欢度佳节,那么,这个国庆节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很开心!”范翔如是对记者说。
鲜红国旗高挂上10米空中
幕后主角:电力职工地点:人民广场周边
十一国庆临近了,人民广场及周边的延安路、黄陂北路、南京西路、西藏路照例又出现了挂国旗者的身影。平日里看到一面面火红的国旗闪亮半空,并没有在意这旗是怎么挂上去的,挂旗者又会有怎样的辛苦。那日,在人民大道城市规划馆前,记者目睹了上海电力广告有限公司工程部职工挂旗的整个过程。
升降机上挂旗帜
9点多,黄色的工程车驶入指定的电线杆前,职工陈卫根、彭常东登上了升降梯的操作间。随着升降车缓缓上升,他们被送至离地面约10米高的电杆前。只见两人合力将对称的双面旗展开,随后贴在电杆上,用力将抱箍紧固,双面旗便跃然于空中。
从升空到将双面旗安装好,前后不过20分钟。当两位职工落地后,记者发现他们额头上微微渗出了汗珠。他们笑着告诉记者,这活看似简单,但还是需要一些体力的,有时也蛮辛苦的。
24小时待命“补缺”
工程部副经理林正告诉记者,人民广场加周边三条路,需要挂260面双面旗,爬上爬下就够累人的,碰到大热天,大冬天,要么烈日当头,要么寒风刺骨,那真叫够呛!
最难受的是下雨天。挂旗往往是在春节、五一、国庆、元旦四大节日,而国家或上海市政府有重大活动时、诸如世博会、上海旅游节、时装节、艺术节期间,也需要挂国旗,不能有丝毫马虎,即使碰到台风天、暴雨天也必须按时挂上去。那种天气下挂旗真的很辛苦!
据了解,按照规定,工程部职工除了挂旗,每天还要巡视挂上去的旗帜,凡是发现有破损、有掉落的,必须及时补充上去,所以职工们基本是24小时待命,只要接到“有破损旗帜”的指令,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必须第一时间补缺。
“这活辛苦,所以来我们这边做的大多数是外来农民工,上海包括其他大城市的人员干不长。”林正说。
活虽辛苦却是一种幸福
职工们却告诉我:这工作虽然辛苦一点,但能够把挂国旗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随着升降车不断移动,一面面鲜红的国旗在半空中闪亮,把人民大道映衬得庄严壮观。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他们告诉记者,看到国旗,不仅有一种荣耀和自豪,也感觉到了责任。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直面挑战,努力拼搏,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奉献汗水和智慧。
我们给巨型花坛“拗造型”
幕后主角:绿化职工地点:陆家嘴环岛花坛
每年国庆,陆家嘴环岛景点都会装扮一新,将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从2005年的白玉兰到2006年上合峰会时的旋转地球仪,再到世博会期间的和谐玉兰,陆家嘴环岛景点成了许多上海市民和外地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今年环岛景点的主题确定为“中国梦”,设计采用花坛的表现手法,通过植物的绿带,种植红草和绿草,编织成一个巨大的中国结,象征团结、和平、生态和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直径48米的巨型花坛背后,有着一支为数百余人的设计施工和保养团队,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让陆家嘴环岛景点始终绽放着迷人的景色。
设计方案提前半年成形
汪行是上海红阳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从2005年接手环岛景点设计以来,今年已经是他为环岛景点设计景观的第十个年头了,虽然已经是许多人眼中的“老法师”了,谈起每一次设计的过程,汪行依然十分激动:“每年我们都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重大活动做好相对应的景观设计,确保喜庆祥和的氛围能够感染每一名来到陆家嘴的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性不言而喻,汪行和他的设计团队也格外尽心,设计的初稿去年年底就已经拿出来了,经过反复比稿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中国梦”的设计方案。汪行说方案之中凝结了设计团队几乎是大半年的全部心血,“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由五个环组成的盘扣图案,花坛中间还有中国结作为主景观,以及象征上海的白玉兰,都是团队数易其稿后拿出的最佳方案。”
汪行介绍说,这次景观的布置中还采取了许多高科技的元素,景点通过微喷系统结合灯光,营造出了水雾灯光的效果。由钢构件通过视觉差异达到了飘带由外向内逐渐编织中国结的效果。
一平米内要栽近千棵植物
在陆家嘴施工,很多重型机械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这给整体绿地面积达1800平米、立体花坛近500平米的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最大的难处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布置这么大面积的景观,我们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而且所有的工作都要尽量减少大型机械的应用。”在施工现场,汪行指着正在逐渐成形的花坛介绍说。
为了按时完成景观,工程公司的120多名职工昼夜不停地加紧布置,从最初的土地平整和钢结构调运基本都靠人工完成,大家分工明确,无缝连接,争分夺秒地完成每项工作。老陈是负责给钢结构包土的一名施工人员,用他自己的话说,“怎么样让钢结构外面顺利地种上花草,同时又不破坏整体造型,就是我的主要工作。”
由于白天车多人多,大量的施工都被安排在晚上进行。老陈连着好几晚都没合眼,终于完成了整体钢结构的包土工作,“因为不能用机械,两米多高的钢结构需要我们带着土一步一步爬上去,这么大的工程一晚上做下来,有时腰都直不起来。”
老陈说自己还不是最辛苦的,很多的立体绿化种植都只能用较小颗的植物进行栽种,这样拼搭出来的图案才好看,而一平方的空间里往往就要用近千棵植物才能让整个图案协调美观,这些都要靠巧手的女工仔细栽种,工作量可想而知。
尽心维护为花坛“保鲜”
都说“花无百日红”,如何让布置好的景观拥有更长的观赏期,这对于养护人员也是不小的考验。定期的施肥和除虫不说,养护人员还要确保整日浸泡在泥和水中的钢结构不会变形失效。
“市民中还有一些爱花的人,看见栽种在道路两旁的花可能会带回家,我们还需要及时补种。”汪行说这些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更多的是琐碎和精细。
“今年,根据节俭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国庆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总体设计不会采取大的变动,将会采取更换花色等方法进行调整。”汪行说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大家的养护任务,但是能始终将陆家嘴环岛景观以最美的姿态呈献给世人,大家都觉得值。
举办书画秀抒发职工艺术情怀
幕后主角:布展人员地点: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从9月30日开始,一场职工书画展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三楼展厅拉开帷幕。以上海各行各业职工的书画作品表达对祖国华诞的祝贺,延续了“中国梦·劳动美”的主题,也体现了近年来市宫转型后注重职工视角的办展特色。
在最熟悉的地方创作出最动人的作品
无论是挥毫泼墨绘就壮美画面,还是举起镜头对准岗位上的精彩瞬间。在市工人文化宫会展部副部长章奇看来,出自职工之手的艺术作品,总是富有独特的感染力,这次在国庆节期间举办的职工书画作品展也是如此。
这次展出250幅作品,遴选自“首届上海职工网络文化艺术节”所征集的参赛作品。其中既有洋洋洒洒的书法作品,也有风格各异的水墨画作。虽然展出时间只有十天左右,但布展工作却一丝马虎不得。9月底,记者来到布展现场时,章奇与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中。从搭建背板、布置灯光等基础工作,到根据作品类型、尺寸来为它们逐一安排最恰当的位置,再到穿线挂画、调整高低,无一不是考验细心和耐心的项目。
“与社会上的其他展览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善于从职工的视角出发办展览。特别是职工作品展,这些由职工们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艺术性不见得会有多高,但却是最动人的,因为他们最直接的创作来源就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章奇认为,这些源自生活、发自内心的作品,正是“中国梦·劳动美”在职工中引发共鸣的体现。
“公益展览非常得民心”
在2013年以前,由于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工人文化宫所举办的展览中不少是商业展。然而,作为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文化、科学和艺术学习及学习娱乐的场所,没有几个深受职工朋友欢迎的公益性展览,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这个遗憾很快在市宫转型改制后得到了弥补。
“屋里厢的‘三大件’”、“光明品牌文化展”、“职工个人收藏展”……这两年里,市宫主办的以“品位上海”、“雅韵清赏”等为主题的文化展览在广大市民和职工心中打响了牌子。职工摄影作品展、职工书画展、劳模图片展等,这些直接面向各行各业职工文艺爱好者的展览,更是以其针对性强、参与性强、与日常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大受职工朋友的欢迎。
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叫得响的展览后,章奇感叹:“公益性的展览非常得民心。”
展览背后的感动
当然,“最得民心”的一场展览,还要数去年举办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事迹图片展》。那次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共有20万人次前来参观,其中自发前来的“散客”数量远远超过集体参观团的人数;6米长的留言板几天便被热情的观众写得密密麻麻,以至于每周都要增加一块新的留言板,最后共收集了一百多个平方的一万多条留言。
关于这次展览,章奇记忆中有说不完的感动。而这样的感动,或大或小,都体现了每一次展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