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转型规划”系列报道之十六:统筹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推进我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12月24日,教务处在临港校区学术楼307会议室组织召开“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讨会”。校党委书记李明福、副校长黄冬梅,科研处、财务处、研究生院、高建办、临港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参加,会议由教务处处长杨宁主持。
首先,杨宁汇报我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情况。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2个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张传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负责人毕忠勤分别汇报专业建设情况和规划。张传林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和平台建设3个方面进行汇报。他表示,培养目标核心是“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并汇报智能自主系统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情况,包括已建成的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机器视觉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以及规划建设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毕忠勤从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举措、专业建设保障和目前存在的困难等4个方面进行汇报,并指出主要从5个方面着手:对接产业需求找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对接工程认证建专业,培养国际认可人才;对接两性一度建课程,建设学科相融金课;对接学生志趣活课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接企业需求强实践,强化校企深度融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温蜜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崔昊杨分别汇报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2019年4月,我校和临港集团联合组建人工智能学院,并选拔首批人工智能学院学生,聘请临港集团相关人工智能企业人员担任导师,派出学生参加企业暑期实习,已经与科大讯飞、万达信息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准备围绕“人工智能+X”方向设置不同的研究团队,重点聚焦“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三个方向,与能源电力行业和临港新片区企业进行密切对接,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同时也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胡伟、数理学院副院长孙玉芹分别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发展和课程支撑方面进行了汇报。参会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也积极参与讨论,并分别发表看法和建议。
黄冬梅指出,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已经有64年历史,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以人工智能学院和相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抓住机遇、科学布局,教学和科研融通、产教结合,与临港新片区企业对接、与能源电力企业对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人工智能学院建设要大胆创、大胆试,整合资源、不断升级。以人工智能学科为引领,学位、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最后,李明福指出,我们要贯彻中央精神,紧跟国家战略机遇,牢牢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认真谋划统筹安排,以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执行校党委会决策通过的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任务,必须解决好5个方面问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学科专业发展角度,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总体谋划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群,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研究方向,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二是解决赋能问题。我校是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人工智能建设既要聚焦能源电力行业需求,在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现有电力系统技术问题;也要紧跟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措施,密切联系临港新片区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平台建设问题。教学科研发展都离不开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发挥主动性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人工智能大平台建设要有总体方案,要系统、深度思考规划。四是解决团队问题。利用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等团队和专业群,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合力把学科、专业、平台和课程建设好。五是项目导向问题。人工智能建设需要大项目为载体,必须打通学院壁垒、联合相关学科承接大项目,在发展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促进我校人工智能大发展。
李明福强调,人工智能建设是我校长期发展的课题之一,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详细的战术方案,通过有组织的指挥系统,明确任务分清责任,统筹各类资源,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尽快推进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为,进一步强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务处 梁德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