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态环境建设一把民意的尺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人们对优良环境的渴望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也为农村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贡献一己之力。崇明作为上海我国生态协调发展示范样板地区,崇明农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维持和绿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
今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队以上海市崇明为例进行调研,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中的农民参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调研项目有益于农民更快的融入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6月20日起,该团队开展崇明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中的农民参与问题调研实践活动。该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运迪老师、王维佳老师,以及环境学院的张增胜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带队进行。
在前期封闭式的文献分析基础上,该团队在崇明当地进行开放式的问卷收集。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位于崇明的前卫村和建肯村,该团队共发放问卷46份,有效回收44份,其中前卫村22份,建肯村22份。虽在量上受留守人员少等客观条件限制,但该团队在质上保证了调研的信息最大化收集。
在调研过程中,该团队与前卫村和建肯村村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在村民家中、在村民自营门店、在田间地头等,团队成员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知程度和参与力度。同时,与前卫村和建肯村的基层干部分别开展了交流座谈会,基层干部介绍了村落的发展历程和规划前景,团队成员也就此次调研的重点进行咨询和提问。
实践团队还参观了前卫村植物园和果园等生态园,切身感受到农民对生态环境参与的饱满热情和丰硕成果。通过调查,该团队发现两个村落在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前卫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生活较为富裕,胡锦涛曾经写下“农家乐大有可为”,但生态环境质量上明显下降。而建肯村虽然与前卫村距离不远,但是村民经济情况却相差较大,村内依然是传统农业,青壮年流失较为严重,但在环境方面基本保持原生态。
此次实践活动调研团队一致认为,“如何用民意的尺子给生态环境保护一个合理的测量”,值得我们继续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希望此次调研能够增强当地农民的生态参与意识,缓解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治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将崇明作为地方生态环境村的一个缩影,以之为例,作为生态旅游村的建设模式的一种借鉴,也利于符合本土化特征的农民参与状况的优化调整。
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到软件学院的学生与之洽谈,将通力合作完成生态环境宣传小册,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精华,以文字结合图片的方式再次呈现,从而吸引农民群体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这不仅是对崇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调研的回馈,更是对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献出绵薄之力,不仅是对崇明当地农民参与生态环境的一种引导,更是对热爱生态环境的所有人群发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