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纸变成钱” 沪上科研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原标题: “纸变钱”,科技成果转化破困局
图片说明: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左)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做实验,研究光纤传感监测技术。
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最近1个月,沪上科研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在修订后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后,上海第一个无形资产出资入股转化的案例在上海海事大学诞生。该校安博文教授团队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试点项目于今年6月28日正式“落地”,这一天,安博文拿到了新公司“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
在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一支从事纳米材料的科研团队以无形资产入股成立公司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
“很多过去政策不明朗、操作起来有困难的地方,现在都渐渐突破了。”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动向,很多科研人员一脸兴奋。他们清楚,上海科创“22条”发布后,随着一系列配套文件的逐步落地、实施,“把纸变成钱”的理念正在转变为现实,过去的“不可能”,正在成为如今的成果转化进行时。
过去走不通的路,现在走通了继去年5月上海科创“22条”发布后,市科委、市教委和市财政局等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对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和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作了明确规定。
《实施意见》增强了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科技转化的积极性。瞄准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上海理工大学将太赫兹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上海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协议将该公司72%的股权授予科研团队。而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一支支科研团队也在探索成果转化的新路。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从2010年开始研究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相关的成果在中海油、中国电网等企业早就开始了应用。“过去一直是以做课题的形式和企业合作,直到今年元旦前,我几乎没想过要成立公司的事情。”今年元旦夜,安博文和几位团队骨干聚在一起,就上海科创“22条”聊得火热。有人提出,随着一些配套文件的发布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有戏了!
“按照过去的政策,成果转化、成立公司后可能马上会产生一笔税收。有的科研人员顾虑就来了,公司还没盈利先要交税,万一失败怎么办。”上海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潘志浩介绍,就有高校在早先试水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而按照后来出台的配套政策,相关税款被允许暂缓缴纳。可以说,上海科创“22条”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起到了“对症下药”的作用,有力清除了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路障。
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在对接上海科创“22条”的过程中,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渐建立起了市场导向的转移转化政策体系。目前,沪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高研院等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且初步取得了一批成功案例。一些高校和院所正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力度。
上海海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徐允连介绍,该校安博文团队的成果转化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学校在制度层面的创新举措,即采取“先奖后投”的方式,在新公司成立之前完成对科研团队的股权奖励,并在公司章程中体现。
安博文团队实施成果转化后成立的“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项目注册总资本金2000万元。上海海事大学以技术入股,占股比例为30%,然后再将学校占股30%的75%奖励给团队。上海海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技术股,并负责处置该项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事项。
“在操作流程上,学校通过校务会将获得的技术股权以75%的比例奖励给安博文团队,公示15天后再注册公司。”徐允连说,这从根本上规避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制订了对接上海科创“22条”的成果转化规定,最近有一项成果通过评估后,置换了一家汽车服务公司10%的股份,其中70%赠送给了研发团队。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处负责人陈思浩介绍,学校为了激发教授们科研创新的动力,还将成果转化的评价要求纳入部门考核体系,规定凡是学校教授的科研成果,都由学校科技部门推动转让,并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校内协同创新,对于那些跨学科合作的科研成果,进行更高额的奖励。
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建立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原上海技术交易所改制转企工作正分步实施,已明确转制路径、落实人员安置、制定《上海技术交易所筹建方案》,初步完成了与交易规则、交易产品、入场交易标的、可交易服务机构、交易系统有关的功能要素设计。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很多新路需要开辟要把更多的“纸”变成钱,沪上高校和科研院所意识到,未来,在机制完善、环境平台建设以及管理流程优化方面,还有更多全新的领域有待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在最近一年里,一口气出台了8个文件。上海交大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刘燕刚教授介绍说,这8个文件中既有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也有关于科研成果利益分配的。“我们正在探索如何对那些成果转化过程中兼职的教授进行管理,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院系和个人的绩效考核———这两点解决了,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的科技体制改革应该可算成功了。”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介绍,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上海理工大学在转化科技成果、组建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同时,还将构筑科技政策特区和太赫兹人才高地。“研究院是学校专职科研机构,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团队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对其团队成员多方式聘任、自组织分配与全方位管理,并大力支持研究院探索实施人事制度、薪酬体系等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在潘志浩看来,上海迫切需要集结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视野宽阔的技术中介队伍。他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过去研究人员从事相关研发,一般都把视角集中在身份识别、安保等领域。但实际上,把这种高科技与文化结合就会发现,在动画制作上也可以有新的应用、开辟出新的产业。“从单学科的技术成果转化走向更为复杂的多学科的成果转化,把科技与文化融合,在成果转移过程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产业方向,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深化探索成果转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