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科研团队一项生态系统镁元素研究引起国际学界关注

09.10.2014  11:59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刘春江教授团队一项关于区域尺度上寄生食物链镁和其它重要元素动态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引起国际学界关注。今年11月,德国哥廷根大学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Plant Nutrition (IAPN)主办,巴西圣保罗大学(University of São Paulo)、土耳其the Sabanci University Istanbul大学、美国镁教育和研发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国际镁与作物生产、食品质量和人类健康研讨会(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gnesium in Crop Production, Food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Brazil,2014)”将在巴西圣保罗召开,组委会特邀课题组做大会报告,并为课题组参会人员提供全额资助(共有2个参会报告获资助)。孙逍博士(2014年春季毕业,现任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助理教授)将代表课题组参加大会。

据悉,该研究项目于2007年开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于去年秋天在《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Sun et al.,2013)和《Plos One》(Sun et al.,2013)发表。该项研究工作开展,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31270640, 31070532)的资助。论文2013年发表后,位于美国夏威夷的镁教育和研发中心(The Center for Magnesium Education & Research,USA)主任Rosanoff博士,即来信高度评价了该项研究工作。同时,论文的发表也引起了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关注,今年5月特邀请课题组撰写该领域进展综述论文,在Elsevier的大型电子文库(Reference Module in Earth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发表。

镁是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种大量元素,也是生态系统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特别是在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镁元素动态和分布格局受到气候因素的强烈影响。在全球变化形势下,生态系统中镁元素动态及其对作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影响,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去年,刘春江教授课题组发表的这一研究论文,以我国东部温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树种栓皮栎和昆虫栗实象甲为研究对象,首次揭示了区域尺度上植物营养器官、繁殖器官和寄生昆虫镁元素含量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探讨了寄生食物链中镁元素转移规律。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理论意义,也对气候变化形势下陆地生态系统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