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积极打造系列法治文化精品助推法治金山建设
“六五”普法以来,金山区在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同时,结合金山文化特色,培育和打造系列法治文化精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感染人、影响人,营造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不断推进法治金山建设进程。“金山区法治文化系列进乡村”获上海市“三下乡”优秀项目,“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培养金山法治文化”获上海市依法治理优秀案例等,一批批优秀法治文化品牌应运而生。
一、紧扣文化之魂,打造富有历史气息的法治文化作品
区法宣办积极融法治精神于金山传统文化元素之中,让带有浓郁历史气息的法治文化作品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历史传承中感受法治精神底蕴。
一是金山法治故事。金山法治故事在金山家喻户晓,百姓非常喜爱。通过组建法治故事宣讲队,收集、整理、汇编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法治故事》,深入群众和基层,以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影响力不断扩大。五年来,“唐秀芳法治故事宣讲队”乘坐“法治故事大篷车”,遍及金山各乡村社区;同时也走出金山,承担了“醉·美·枫泾”上海市法治故事社区互动巡讲活动,历时2个半月,深入全市12个区、136个乡村社区,法治宣传的辐射效应不断显现和加强。
二是金山法治农民书。金山农民书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蒋顺龙普法团队以《蒋顺龙法治农民书集》(二册)为素材,采用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方式,反映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法、理、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三是金山法治农民画。金山农民画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曾在全国法治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金山农民不断利用自己的绘画方式描绘农民自己的“法治梦”,表达农民朴素的法治理想和憧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普法价值。通过画展活动,一批优秀法治农民画脱颖而出,深受群众好评。
二、紧扣群众之需,创作富有生活气息的法治文化作品
五年来,区法宣办注重挖掘、拓展,无论是创作初衷、素材甄选,还是表达形式、价值考量,目光始终聚焦于群众现实需求,力求创作出更多通俗易懂、贴群众心窝的草根法治文化作品,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泥土芳香。
一是乡土法治文化作品。从金山群众文化生活中寻求灵感、挖掘素材,嵌入法治精神,创作出以法治田山歌、法治快板、法治丝竹、法治土布艺术等为代表的“乡土法治文化作品”,拉近了法治和群众的距离,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二是特定法治文化作品。以特定人群现实需求为创作导向,聚焦特定人群现实法治文化需要,先后创作出以“流动法律诊所”、“来沪人员法治之家”、“法律进农民合作社”、“法律进军营”及“法律进旅游点”等为代表的特定法治文化作品,适应不同人群需求,送法到点,受到特定人群好评。
三是功能法治文化作品。为了体现法治文化的功能作用,增强法治文化潜移默化作用,法治宣传不断向村居延伸,精心创作了集“可观、可感、可触、可读、可品”为一体的“吕巷十里法治边界示范路”、“张堰法治公园”、“东礁法治广场”、“大茫村乡村法治路”、“高楼村新村民法治宣传长廊”,让抽象法条不再深不可测,让群众感到法律规范就在身边,为群众开辟一条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享受法治文化的新途径。
三、紧扣时代之脉,呈献富有青春气息的法治文化作品
围绕青少年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行为可塑的显著特点,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法治信仰培育、熏陶,在作品表达形式、依托载体、表达内容等诸方面全面创新,务求创作出更多合乎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法治文化作品。
一是“DIY”法治文化作品。“六五”普法期间,区法宣办与金山区家长委员会联盟合作,在区内有关幼儿园、学校开展“我画独角兽”、百米法治绘画长卷、法治剪纸、法治板报、青少年法治作品创作评选等活动,青少年学生踊跃参与,兴趣浓烈。“DIY”法治文化作品,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亲自操作过程中,深刻领略到法治精神的无穷魅力。
二是角色法治文化作品。一次角色模拟教育效果往往胜过千百次单向灌输。本着这一理念,区法宣办先后创作出法治辩论、法治诗歌朗诵、模拟法庭、法治表演等为代表的“角色法治文化作品”。这些文化作品集角色模拟、法治思辨、法治趣味为一体,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于法治的理性思考和深刻感悟,在青少年学生中引发久久共鸣。
三是“e”法治文化作品。信息时代,网络无处不在。为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区法宣办不断开拓诸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先后创作出以网络法治漫画、法治微电影、法治微信等为代表的“e”法治文化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青少年的浏览习惯,又符合他们碎片化的阅读时间,让青少年在轻松的阅读、浏览中“无声地”接受了法治的教育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