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世界"展10月10日开展 策划团队"潜伏"入院扮演患者

10.10.2015  06:05

 图片说明: ①分裂空间及电击疗法体验。②催眠治愈空间。③18世纪山脊精神病院7号房间。

  据《青年报》报道,“精神病世界”是怎样的?一个展就能告诉你吗?一个名为《精神病展——我们,只差了一个世界》的另类大展,将于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南京西路芮欧百货内开展,并将持续至2016年1月3日。

  这个“由精神病人、天才、艺术家、催眠师、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共同构建”的展览,号称是“一场颠覆你精神的大脑SPA之旅”。事实真的如他们宣传的那么神奇吗?

   策展团队潜入病院与精神病患者交朋友

  说起上海海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去年11月开展的“失恋展”上海市民一定还有印象。“精神病展”可以说是“失恋展”的姐妹篇。但它观照的不是失恋者,而是人类“失控”的精神世界。

  “一直失恋?爱自拍?特殊癖好?总觉得自己很胖?强迫做一件事?经常睡不醒?觉得生活无趣?被人骂神经?对异性不感兴趣?有过疯狂的念头和行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另一面,人人都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展品想要传达的意图。”策展人曹迅告诉青年报记者。

  2014年,在筹备“失恋展”的过程中,海皮团队进行了几夜的头脑风暴,规划2015年的大展。“当时我们在一个破居民楼里,想了近200多个社会议题和13类人群的定位。在大家的思维碰撞后,我们一致认为:精神病是13个人群中共有的特性,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另一面。

  当时,合作伙伴Sweet Danger的负责人Henry讲述了他大学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就是关于精神病群体,长达百页的研究报告使他非常震撼。“他曾看到一个精神病人在纸上画了很多圆圈,像大便一样一坨坨的,当时问这位病友:你画圈圈干嘛?病友说:这不是圈圈,这是我看到的山。这时他才觉悟到,这位病友是用俯视的角度画的山,这立马震惊了大家,原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如此与众不同。当晚风暴过后,我们立即联系了在国外的这位朋友。精神病展就是这么开始的……

  于是,从2014年开始,海皮团队历时310天,潜入国内外7家精神病院和2家康复院。接触了220对精神病患者、康复亲历者及其家属。“为了混入精神病院实际了解,我用尽一切方法手段,假扮病人、冒充家属、走后门等……整整半年多时间,我交了许多精神病朋友,当然还有那些被蒙在鼓里的精神科医师和护士姐姐们。我所要找的答案是:精神病院里究竟是怎么样的?里面住了些什么人?他们平时做什么?真的和电影、书本里讲的一样吗?”曹迅将他的感悟都放到了展览里:“看了展后你们就会明白了。

  此后,曹迅又走访了6家该领域NGO及民间公益机构,并且得到了8位精神科医师及心理专业从业者以及4位精神科教授与法律专家的支持,在共30多位艺术家和“疯狂人士”的参与下,“精神病展”呱呱坠地。

   精神病作者”希望让观众去标签化地了解

  如果不说,没有人知道Sophie曾是一名精神分裂患者,病情严重时根本无法下床,病情稍微稳定点时她会主动下床,但即使双脚落地,她莫名地要为究竟是左脚先还是右脚先跨出第一步而苦苦挣扎一天,以至于不能走动。除了这些,大量的药物治疗,使她记忆和身体受到影响。

  “我用橡皮擦出了这片海。” Sophie向青年报记者介绍了自己展出的画作《大海》,“海是我在房间里想象出来的。当时我在香港接受治疗。”Sophie从小在中国香港长大,1996年末,13岁的她进入医院接受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当时的她用铅笔屑将纸涂满,在黑色的背景中擦出了一片“蔚蓝大海”。

  如今的她已是康复亲历者,也是消除精神病偏见与歧视的NGO成员。“我想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看见,所谓的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是有区别的。让人体验到另外一个世界。”Sophie相信通过这个展览,透过患者们的作品,观众可以“去标签化”地了解精神疾病患者。“这次还展出了一个《去症辞典》。我们工作坊的成员一起用有趣的说法,重新诠释各类精神疾病。

  “四面围海,一片纯蓝,我用橡皮擦把这片海擦了出来,盼望着能早日出院。”她说道。康复后的Sophie更是积极地编制多本刊物,参加多种活动,积极改善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识误区,展览中的《去症词典》就是她几年的积累,她采访了许多人,让更多的人用非医学化的方式命名各类精神疾病,有趣好玩,最关键的是她把医学上的命名去标签化了。“我们社会何尝不应该去掉有色眼镜看待一切呢?精神病不是病,只是个性不同罢了。

  来自上海的“影子”是伴随焦虑抑郁症患者,这次他的摄影作品也参加了展出。“两年前我接触摄影,想让自己好起来。”他用抽象的黑白照片展示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希望和情感。“这两年我一直参与互助组织,在研讨论坛上认识了策展人。他们觉得我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和市民共同沟通。

  接触摄影的两年里,他学会了如何带着抑郁症好好地生活下去。“这个展览对我来说,是和更多人沟通的机会。我会学着如何带着抑郁好好地生活下去。

   [Q&A]

  “精神病世界”展些什么?

  青年报记者留意到各展区的名字十分古怪:《再现十八世纪山脊精神病院7号房间》、《病院里的天才作品和疯子的世界》、《催眠治愈空间》、《小仙女的神经世界》……其实,展品多为精神病患者与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摄影、绘画、装置作品等,以及一些体验式的行为艺术。

  精神病展是否需要审批?

  青年报记者致电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和艺术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精神病世界”展览没有涵盖涉外的文化展出内容,不需要通过他们审批。策展人曹迅表示,按照规定流程,这次活动通过了大型活动办和当地公安派出所的报备审批。

  是否能解决精神问题?

  “如果真是精神病人的作品,有助于观众关注、了解并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表示。但是,他留意到,展览中有“玩艺术”的马良的作品,“虽然他自称闪闪发光的神经病,但与精神疾病没什么关系吧?”叶斌表示,这个展开展的时间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但是如果只是一个“拼盘”,就不知道是否真能展现精神问题。“很可能这只是一个噱头。”叶斌表示自己也想去看一下这个展,因为,“一切要等看完展才知道。

   [小调查·你想去该展会参观吗?]

   有人兴趣盎然 有人闻之色变

  “这是有史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活动。”上外东方语学院志愿者部负责人赵雪尧同学介绍,招收“精神病展”志愿者的信息发到朋友圈后,只过了一天报名人数就破百了。“身边同学普遍都觉得比较好玩新奇。他们想去体验一下这种没经历过的展览。所以这次报名同学比较多。”据悉,上外的志愿者们将在课余时间,到“精神病展”协助检票、现场维护的工作。

  报名成功的大三学生严亦昊说:“活动听起来就很新奇有趣,我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所有知道小严要去“精神病展”的同学均“求带领”。

  90后的方小华听闻该展览感慨:“有意思,现在人活得都像精神病一样,去了解一下也无妨。”记者随机采访了6位90后,他们均表示想去看一看。

  80后受访者赵先生听说“精神病展”后惊讶:“还有这种活动啊!”仔细了解内容后,他觉得可以去体验一下:“没必要大惊小怪。里面的13个展区看起来挺有创意,参观后应该会有所收获。

  工作8年的洪先生对这个展览则表示“没什么感觉”,“我精神正常,干嘛要去看这个。

  43岁的市民丁女士听闻活动后首先惊恐地问记者:“里面会有精神病吗?”她表示若有精神病在展上,她心里还是有点怵。“万一有个人从我背后拍一下,诡异地对着我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