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造就无人艇
25.01.2017 20:03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中,80后、90后是主力军。(彭艳供图)
近日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大学谢少荣教授领衔的无人艇项目“复杂岛礁水域无人自主测量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人艇团队的项目成员在现场一亮相,学界同行顿时侧目:
“没想到,这个团队这么年轻!”上大
无人艇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领衔的谢少荣教授是70后,笑言“我大大拉高了团队的平均年龄”。
“没想到,团队里的女科学家比例这么高!”包括谢少荣在内,项目完成团队中女性占一半以上。
而更多的“没想到”,是记者这两天走进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中心才获悉的。这个团队6年前刚刚布点,如今却意外地“高产”。最近两三年,包括南极以及我国南海、东海等复杂海域的测量和科考任务,均由这支团队研发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包揽。
除了多次获得国家级以及市级的科研成果奖项,这支团队还连续两年孵化出两位国家“杰青”……
追逐世界学术前沿,长江后浪推前浪———上大的这支无人艇团队,刷新了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一群非专业的人,干出了专业的事
“你找谢教授? 她不在,到北京领完奖就直飞南沙了。”1月11日,记者赶到谢少荣团队所在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中心就“扑了个空”,“根据南沙海边的气温,可以再做几天无人艇的海测实验”。这是谢少荣“争分夺秒”要回到课题组的原因。
和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一样,无人艇的出现,开启了复杂海域检测这一全新的市场。作为一种无人操作的水面舰艇,它可以去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完成水文地理勘察、搜救、探测侦查、排雷、反恐等从民用到军事等各种不同的任务。
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最早预感到无人艇“前途无量”的是两位年轻学者,其中一位就是学院副院长罗均教授。他回忆说,大约2009年左右,在参加国际会议、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听说美国等国家都在布局研发无人艇。当时,包括罗均和谢少荣在内,学科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领域,和海洋、船舶、军工这些和无人艇相关的领域属于“三不靠”。虽然在人脉和学术资源上不占优势,但罗均和谢少荣一拍即合,决定组建无人艇团队。
“因为不知道前景到底如何,所以招募到团队里的很多成员,都是学院在读的优秀研究生。”罗均告诉记者,这就是无人艇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原因———除了他和谢绍荣是70后,剩下的都是80后、90后。
这支年轻团队的爆发力惊人。
2013年,课题组研发“精海1号”无人艇一炮走红———随中国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巡航,“精海1号”承担了对南海诸岛礁海域的测量和检测任务,不仅完成了对南海西沙及南海诸岛礁的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况的测量,还完成了勘察相关航路、检验海图等航海资料准确性的工作。
此后,“精海”系列无人艇屡立奇功:“精海2号”搭载在“雪龙号”上赴南极进行第31次南极科考任务,在南极罗斯海发现了适合“雪龙”号抛锚的新锚地,并探明了罗斯海12平方公里水域下地形测绘资料;“精海3号”搭载在国家海洋局海监船上对岛礁和近海浅水域等水下地形地貌、水文进行探测和自主航道测量;“精海4号”用于内河湖泊环保、水利、生态监测。
“一群非专业的人,干出了专业的事。”不少学界专家由衷感叹。
“精海爸爸”“精海妈妈”,大多是80后90后
今年新春过后,上大无人艇团队将着手研发全新的“精海8号”,这一全新的产品将聚焦生态监测和海洋环保领域。“新的宝宝马上又要出生了。”实验室里,团队中的不少80后、90后向记者描述着即将研发的新产品。过去6年,每一个“精海系列”无人艇的诞生,对这里年轻人来说,都像孕育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命。他们更是一脸自豪地自称是“精海爸爸”“精海妈妈”。
罗均感慨地说,“精海系列”无人艇实现了中国无人艇在南海巡航和南极科考等关键领域从无到有的应用,一举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等多个奖项,正是团队成员们用一种“精卫填海”般的精神换来的。“没想到,这些年轻人这么能吃苦。”
无人艇要到海上平稳地“跑”起来,离不开海测。海测怎么测?“坐着工作船跟在无人艇后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半天一天。”90后小伙柯俊加入无人艇团队后,动辄出差半年,足迹遍布东海、南海、黄海。“有时在海上吐得昏天黑
地,我就把自己绑在船上,这样才能完成数据测试。”
和柯俊一起到各地做海测,李小毛的心理负担要更重一些。孩子只有两三岁,这位80后的年轻爸爸,一离开家就是半年。“希望能做成一点事情。”凭着这个朴素的心愿,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同为80后的彭艳,如今是上大无人艇工程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当初怀孕6个月时,眼看着无人艇海测实验进入关键时期,彭艳挺着肚子、带上婆婆、扛着“羽绒服外批军大衣”的装备赶到海边……在这个团队里,除了小伙子,就是“女汉子”,为了研发控制系统更稳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无人艇,“精海爸爸”“精海妈妈”们没日没夜地拼搏,他们的研究,为我国研制复杂水域无人自主测量装备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
成员兼具科研能力和工匠精神
“我们是搞工科的,成功与否,最终标准只有一条:能不能把无人艇做出来。”罗均说,要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期待的成熟产品,解决从科学实验到工程化的一揽子系统问题,除了有敏锐的研究眼光,动手实践能力同样重要。“我们的研究员,经得起海水泡,经得起冷风吹,经得起一身是泥的恶劣实验环境———总之一句话,不仅强调科学精神,也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无人艇团队里有好几位90后,都是上大机自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的,如今,他们已经在实验室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开始带教新一届的研究生。
罗均和谢少荣,也是从一身海水和一身泥水中熬出来的国家“杰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单上,谢少荣领衔的“智能与自主机器人”获得400万元的项目资助。而此前,罗均也凭借着卓越的科研实力获评国家“杰青”———一个团队连续孵化两位国家“杰青”,这在高校中并不多见。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这支年轻的团队来说,即将到来的新年,注定是一个需要凝神聚气、快速爬坡的关键年。 【来源】文汇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5.01.2017 20:03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