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抓住粮食安全“牛鼻子”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首考”的启示
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7月1日在宁夏银川举办的全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透露,2017年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首考”之年,各项考核进展顺利,目前省级政府自查评分、部门评审和部门抽查工作均已如期完成,将于近期向国务院报告考核结果并以适当方式公开。
座谈会上,业界人士对“首考”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
牢牢树立大粮食安全观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在好的形势面前,一些地方容易出现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的现象。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强调粮食安全,可以说粮食安全意识一刻都不能丢。”浙江省粮食局局长姚少平指出,要牢牢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的概念,建立更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在大粮食安全观的指引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被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张务锋介绍,通过第一年的考核发现,各省份较好地落实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补齐了不少粮食流通短板,考核指挥棒作用初步显现。
“大粮食安全观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推动‘产购储加销’有机衔接,培育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张务锋指出,要依托粮食主产区、特色粮油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打造一批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粮食产业园区,吸引粮食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要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培育发展新业态。
守住粮食安全风险底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粮食形势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安全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粮食流通改革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粮食供求长期仍保持紧平衡的情况下,当前玉米、稻谷库存居历史高位,给粮食收购、仓储保管、安全作业、质量安全、库存监管等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随着粮食生产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近两年跨省流通量均保持在3400亿斤左右;国内外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粮食进口量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斤,这对保证供应、稳定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张务锋说,特别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多元主体共同收购的格局正在形成,粮食购销主体及其人员构成发生深刻变化,市场调控、流通监管、质量检验等方面变得更加复杂。
江西省粮食局局长黄河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一定要坚守底线思维,要守住有粮“卖得出”底线、吃粮“买得到”底线,以科学评价为基石,突出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导向作用。
为此,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各地把抓好粮食收购、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管好“天下粮仓”、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促进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粮
多年来,我国粮食行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粮食法律体系仍不完善。目前,《粮食法》尚未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实施十多年了,已滞后于改革发展和监督管理需要。
“粮食流通领域越是放开搞活,就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流通监督管理,越需要依法管粮,以做到放而不乱、管而有法、活而有序。”张务锋说,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此,国家粮食局将加快粮食法和两部《条例》的制定和修订。目前,两部《条例》修订稿正在征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意见。
专家指出,维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而且要落实好“三个责任”,即地方政府的属地监管责任、各级粮食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粮食企业的经营主体责任。
“这就要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粮食流通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增强监管合力,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管理措施,扎紧制度的笼子。”张务锋说。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4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