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转型”促机遇,如今种粮凭啥“大不同”?来自嘉定区外冈镇新型城镇化、新型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一线报道

16.08.2016  10:39

  嘉定外冈镇,上海的西北门户。一边与经济蒸蒸日上的江苏太仓、昆山接壤;一边则是汽车强镇安亭在旁。十二年前,外冈镇综合实力在嘉定12个街镇中排名长期靠后,是全区发展的一块“洼地”。2004年,外冈在沪郊率先试点“宅基地置换”,并以此为抓手,推进产业发展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经营向规模化集中,通过“三个集中”,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新型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发展的道路。

  如今的外冈,农民原有的宅基地被复垦成耕地,万亩高水平粮田田块整齐、土地平整、连片成方,设施配套齐全,高程度的土地流转,为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粮田旁,一个现代化的万吨烘干加工中心拔地而起,20天内可完成全镇2万亩水稻的烘干量。在外冈,粮食生产创新思路,尝试“合作社+互助小组+家庭农场”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再加上高配套的农业机械和成熟的社会化服务,种粮变得与过去大不一样。

  【现场】

  收粮何以不落地?

  沿着宝钱公路一路向西,路旁,郁郁葱葱的秧苗一望无际,大幅田块“”得方方正正。再走近一点,粮田的清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粮田旁,一幢绿色的大房子与周围的稻田和谐共处,其实它正是外冈“收粮不落地”的关键所在——一座集粮食收购、烘干、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烘干中心。

  眼前的烘干机房高大宽敞,高度达到20米,容纳了国内最先进的烘干机流水线,三道集尘室更是解决了传统烘干时除尘排放问题。粮食仓库配有抽风地龙防潮层三层,即使在烘干高峰期对周边环境也无明显影响。记者发现,烘干中心所处位置是高水平粮田的中心地带,北侧直接通向运粮河道,交通十分便利。“考虑到一般烘干中心粉尘容易发生排放外溢,因此外冈烘干中心在选址、设计上始终秉承环保、便民的理念。”外冈镇副镇长何冬英介绍说,2013年5月烘干中心正式竣工投产,建成了装机烘干能力达558吨的烘干机房,之后又逐步完善了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先后建成了粮食仓库及调运钢棚,承载着外冈镇及周边地区的粮食烘干需求,承担嘉定全区约30%的粮食烘干量。2015年起,烘干中心新增一套优质大米加工流水线,集去杂质、去壳、分类、称重打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目前该大米加工流水线已正常运行状态。

  “建设烘干中心其实也是被现实情况‘倒逼’所致。”原来,从2010年起,外冈镇土地流转率基本达到100%,2011年全镇粮食生产实施集体统一经营,但粮食仓库场地小、粮食晒在马路上等不安全因素尤为突出,再加上原外冈镇粮管所的烘干点规模较小,烘干能力只有84吨(7台12吨),作业时的粉尘排放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当年,在市、区农委、规土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外冈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建设烘干中心。按照总体规划设计、一次投资实施到位的理念,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外冈地区的收粮难、晒粮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外冈镇的粮食实行“收、烘、售”一条龙服务。粮食通过大型收割机收割后,输入散装的自卸农用车运到烘干加工中心,进入一系列操作流水线:验粮—地磅称重结算—粮仓—提升机—粗清筛—烘干机—刮板输送机—电子秤—输送机—船或仓库,实现了收割、烘干、销售全程机械化。收粮全程不落地,依靠的是一套科学的运转模式。与别处不同,外冈的烘干中心由镇农办与镇粮管所联合经营。镇农办作为经营管理者,制订了完善的作业流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统一分发运粮车辆通行证,开具《烘稻谷准入证》,按时按量烘粮;安排三名专员负责全镇的烘粮调度,对收购、烘粮、销售等所有环节作好详细记录,及时归档。

  “粮农合作”让农民省去了不少麻烦事。在农忙季节,收割、烘干都是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任何装粮车进入烘干中心必须携带车辆通行证,过磅时核实镇农办开具的《烘稻谷准入证》,如有明显出入则不予接收。每一起烘干事宜都有工作人员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按照相应的规定在农忙结束后统一收取费用。在收费标准上,外冈镇农办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倡导不割湿、不割青,着实降低了种植户的烘粮成本。据了解,这种经营管理者和实际运作者分属的模式有效避免了由单个单位负责烘干作业可能造成的“不公”,两者的紧密协作使外冈镇的运作模式更趋完善,让老百姓更放心地将收割的粮食运至烘干中心。

  【转型】

  腾出来的土地怎么用?

  建设高水平粮田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集约高效现代农业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在区农委的统筹布局下,嘉定稳步推进万亩高水平粮田建设,地处嘉北地区的外冈、徐行和华亭,被定位为全区“粮仓”,嘉定6万多亩设施粮田,这三个镇占据二分之一强,绿色成为北部嘉定永不褪色的“容颜”。在“粮仓”边上,一座规模化、现代化烘干中心得以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背后,得益于粮食功能区的高度集中,更源于卓有成效的土地规划。

  2005年,为推动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进程,沪郊区县划出15个镇,作为农民宅基地置换的突破口,外冈镇是其中之一。转型的机遇可遇不可求。第一轮宅基地置换后,为了填补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和出让节余土地收益缺口,外冈镇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做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农民得利,另一方面,将资金平衡的工作交给企业。依靠市场化运作,成立国有和集体控股的项目公司,并与香港专业地产商合资,共同利用节余土地开发住宅项目。还有一种平衡来自土地指标。通过集中居住,外冈减少了农民住宅占地面积,对原来分散的宅基地进行集中复垦、平整和连接成片,形成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万亩粮田,耕地面积有增无减。

  一改过去“一脚踢”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外冈积极吸取崇明、浦东滩涂、大丰农场等地的成功经验,借助高水平粮田建设项目试点、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再生能源中心和嘉北郊野公园等市、区重大项目工程,一方面平衡了高水平粮田建设和农民动迁资金,另一方面也对外冈的宅基地置换和推进“三个集中”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按照《嘉定区外冈镇农业布局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1年7月,一期1100亩高水平粮田竣工,通过复垦,外冈在葛隆农民宅基地建起连片粮田,搬迁村民小组1个,农户33户,粮田下全部埋设地下塑料暗管,道路、沟渠全部硬化。当年,水稻种植获得丰收,亩产增幅达到24%;2015年5月,二期9245亩高水平粮田竣工,共划分为三个片区。项目总投资4亿元,其中搬迁了163家农户,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河、路、沟、田等土地平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期的徐秦、陈周嘉北郊野公园4000亩高水平粮田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通过高水平粮田建设,外冈农业生产功能区“田、水、路、林、村”得到综合整治,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做法】

  全程机械化是怎样炼成的?

  站在已建成的万亩粮食功能区田埂上,长方形的地块一览无遗,据介绍,每块田块长约350米—500米左右,宽约42米,这样的设计有何玄机?原来,田间的喷雾机射程一般为23米左右(植保车两臂展开后宽12米,加上辐射距离不超过15米),如此规格的田块宽度,左右两面都能兼顾,便于灌溉施肥打药;另外,田块长度也刚好方便收割机一个单趟就可以将谷仓装满。在外冈,全镇的农机服务全部统筹安排,粮食生产从种、收再到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外冈镇农办主任时拥军告诉记者,建设高水平粮田是实现粮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必备条件,外冈粮田的规模化经营是在现有农机配套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冈的“大农机”机制形成源于成立于2004年的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外冈首家镇级合作社,它的成立是一个里程碑。目前,农机合作社为全镇10多个村进农机作业,年机收、机种、机耕的面积在2万亩以上。合作社拥有农机具250台(套),其中收割机51台,穴播机27台;插秧机21台;育秧流水线今年又购置了4套;自走式喷雾机9台;大型施肥机10台,还有73台拖拉机等,这些装备极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及效率,减轻了劳动力投入。2013年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是上海目前乡镇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一。

  在粮食生产比重比较大的村,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村相比,非农业发展相对较差,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有的在粮食生产方面是大村,但在集体经济方面却是个弱村,这种情况外冈也不例外。考虑到粮食产区还有一定的土地资源优势,因此外冈镇动员各村联合建立粮食生产合作社,由村集体经营粮田。2012年,外冈的粮食生产由合作社集体统一经营,实施直接管理和分包管理两种方式。其中,分包管理以外地户经营为主,管理面积占经营面积的70%。为提高农业本地化的经营率,2014年,外冈在粮食生产上再次创新:当年秋播时,外冈镇清退到期外来管理户49户,招收本地户19名,为其缴纳社保,吸纳到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学习机械化农机操作,从事农机手及8300亩粮田的经营管理。随后,在外冈粮食合作社内择优发展了5户家庭农场,粮田面积608.2亩,尝试探索实施“合作社+互助小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该模式是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将场主联合起来,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其联结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家庭农场只需负责田间生产经营管理,并不用操心其他。一来,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农资、技术培训、机械服务等;二来,粮食收割、烘干、销售“一条龙”完成,方便又快捷。除了种粮收入外,农民还有农机服务的收入,风险和强度降低的同时,收入却增加了。

  2015年5月底,外冈在原先5户的基础上又发展了43户家庭农场,粮田面积5398.34亩;2016年5月全镇再次新发展家庭农场20户,共拥有3177.36亩粮田面积。截至2016年5月底,外冈镇共有68户家庭农场种植9274.81亩粮田,占最低保有量的53.3%。在家庭农场,“机农结合”是一大亮点:合作社负责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发放,以及基地内粮食生产的机耕、机播(机栽)、施肥、喷药、收割等全程机械化的社会服务;68户家庭农场共分成5个互助小组,每组根据各片区面积有7—10个家庭农场主组成,家庭农场主负责平时的日常管理。外冈镇计划用3年的时间,至2017年家庭农场种植粮食面积达到10000亩,占全镇粮田面积50%。

  新模式下,大部分家庭农场主承担了农机、粮田经营管理“双肩挑”,从“季节工”转变为“正式工”。他们既是家庭农场主,同时也是农机合作社的社员,他们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在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同时,负责农忙二季时合作社分派的农机作业任务,家庭农场主还可以向合作社以优惠的价格租赁农机,这种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家庭农场的利益,同时解决了单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时拥军解释说,“合作社+互助小组+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最大程度解决了家庭农场劳动富余和农忙时农机作业机手不足的矛盾。基于全镇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机械配套完善,尤其是2017年1.7万亩高水平粮田建成后,对农机作业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家庭农场富余劳动力将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记者了解到,试验下来,家庭农场在合作社取得较好效益前提下,农机、粮田经营管理“双肩挑”的农户均年收入可达11万元左右。

  【特色】

  社会化服务是保障

  为了更好地为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外冈农机合作社优化服务机制,健全种、管、收的专业队伍。机耕有专业的机耕队伍,播种有专业的播种队伍,防治有防治的专业队伍,施肥有施肥的专业队伍,机收有机收的专业队伍,有利于提高机械化程度,推动标准化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在外冈,家庭农场主的选择严格秉承依法自愿有偿,并遵循本合作社成员优先原则,紧紧依靠本地劳动力适度经营规模,经营粮食生产面积在120亩为宜,最多不得超过150亩。未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逐步扩大土地规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依法合规,土地经营权必须由家庭农场经营者直接从村委会取得,家庭农场经营者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守村规民约。目前,对家庭农场所在村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管理补贴,用于组建家庭农场、加强管理和提供社会化服务;另外,对家庭农场组织推进、经营和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分别给予村100元/亩、家庭农场经营者50元/亩和农机专业合作社50元/亩考核性奖励。针对就业年龄段家庭农场经营者,还提供每人每月700元社保缴费补贴。

  “我们十分重视对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时拥军告诉记者,目前全镇分春秋两季对家庭农场经营者进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家庭农场播种优质粮种,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农资服务,做好种子、农药、化肥统供工作。

  【展望】

  呼唤市民回归自然

  对于外冈的农民而言,新型的家庭农场吸引了不少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居村务农。不错的经济收益,加上科学化的种田技术,全程机械化操作,“种粮”渐渐成为一项体面的工作。对于市民而言,有机会与万亩粮田来一次亲密接触,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体验。

  作为全市首批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的试点,外冈已建成的高水平粮田除了种植常规水稻外,还种植了50亩彩色水稻,即紫糯米、紫叶稻和黄叶稻等。6月10日,120位市民花了98元至298元不等的价格,参加了“观禾计划——‘网红’大米养成记”嘉定区外冈镇紫糯米众筹计划。当个“农民”到底有多吸引人?市民王先生专程驱车从闸北赶来,带着家人到田头插秧,体验了一回“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不虚此行!”参加的市民无不高度夸赞此次活动。“观禾计划”最终筹集到了3万元资金,可是这点资金光是用在开展体验活动上也不够,究竟为什么要办这样的活动?对于记者的疑问,何冬英解释说,“为了宣传外冈镇农业品牌。”据了解,“外冈牌”农产品商标于2009年获批准注册,曾获市稻米评比银奖。观禾计划的开展,加上去年第一批紫糯米成熟时形成的“网红效应”,已让不少人开始关注外冈大米。“发挥品牌效应,最终能实现农民增收目的。”何冬英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大米本身质量好,不然,再花哨的活动也是白搭。

  “观禾计划”的成功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市民对于亲近自然的渴求。在这上面,外冈早就有着自己的规划。这些年,外冈镇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为理念,注重农业、林业和水利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网、路通畅”的风貌。记者了解到,在万亩粮田泉泾片核心区面积1700亩范围中,仅2015年,外冈在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再建了130亩农田林网面积,占总面积的7.65%,以农业用地防护为第一功能,“”字型的主、副林带垂直交错组成,营造纵横交织的林带。树种以香橼、香樟、女贞、池杉、栾树、银杏等常绿和落叶乔木为骨干树种;花灌木树种以蜡梅、紫薇、红叶李、桂花等为主;果树以枇杷、柿树、梨树等为主;地被植物以草坪、草花等为主,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优美环境。

  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社会化同步前行,让外冈在现代农业转型之路上越走越顺畅。都市农业除了让农民受益之外,更应发挥休闲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处体验乡村,亲近自然的好地方。随着第四期高水平粮田建设的开工,加上“十二五”期间已建成的高水平粮田,2017年,外冈的粮田面积有望达到2.2万亩。不久的将来,泉泾区域万亩粮田内将形成2.5万头商品猪养殖区、烘干加工区、生态米种植区、彩色稻米观光区、稻田养鸭生态区以及水产垂钓区、生产实践区、采摘体验区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区域,循环农业与旅游农业有机结合、“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新模式,将不断提高外冈农业附加值,不负“转型”之举。

  记者 欧阳蕾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