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技类院校创业不走寻常路 上财探索"服务+"模式
原标题:非科技类院校创业教育不走寻常路上财创业学院探索“服务+”模式
上财创业学院学生在创业课程分组讨论中进行创业评估与设计。徐颖摄
大学创业教育进行时(下)
“你是不是经常熬夜?尝尝我们的熬夜保健饮料吧!”记者近日来到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这里有一个“创客集市”,就在一个摊位前,国贸专业大三学生黄凯华送上了一杯“试吃品”。记者接过杯子试饮了一下。这种饮料口味有点像“王老吉”,又有点水果味,还不错。作为“噢夜”熬夜保健饮料的CEO,黄凯华告诉记者,这种中药植物饮料经历了超过200次的口味调试。
黄凯华并无技术背景,也无实验项目,他的熬夜饮料基础配方主要来自一位复旦大学化学博士。可作为财大学子,他依然在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创业。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不只局限于科技类创业,非科技类院校如何不走寻常路?记者走进这家今年才设立的沪上最年轻的创业学院。
“四大”并非唯一就业选择
在很多学生及家长眼中,考进上海财大就意味着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而且“薪情”也不错。上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周照说,财大学子通常有一条比较固化的职业发展路径,那就是首选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学期,周老师正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管理”课程,选用美国高校比较通用的教程。他希望通过课程描述创业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们“四大”并非毕业唯一选择。
作为一线教师,上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蔺楠也明显感到,即便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和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日常交流中,她发现注册公司的学生团队越来越多。今秋新学期,她专门开设了创业模块课程之一的“创业投资”,课程限选150人,却有1165人在第一轮选修了这门课程。据统计,今年财大创业模块课程的选修人数已近2000人。“这显示出学生对创业类课程的极大热情,也折射出新一代90后学子风险偏好的变化。”蔺楠说。
“对于创业,成功和失败都是可能的;对于创业者,失败可能也是一种成功。”上财校长兼创业学院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樊丽明说,创业教育主要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照搬企业管理学课程
创业教育很热,但也不乏赶时髦。一些创业课程就是讲述创业成功者的案例,搞励志教育;另一些创业课程则像传统的经管类课程,“企业管理学”也被套上创业“帽子”。
黄凯华上的创业课要填很多表格,这些是创业测试工具,既有评估机会可行性的,也有设计商业模式的,等等。上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制作了“创业机会识别三角”图表,并挂在教室里。三角形犹如金字塔,最底部的是有吸引力的创意,中部是可利用、可持续的潜在机会,最顶部的才是实际的创业机会。想登顶,必须要先确认个人动机、分析个人资源等。
班上,学生们被分为5人一个小组,每人有不同颜色的便利贴,也就是自己的“选票”。经过小组讨论,各种前期创意以不同颜色区分,接受同组同学的彩色票选,得票多者才能升一个层次,最终走到“创业机会”的塔尖。一些在“创客周末”“创客马拉松”中出现的元素,比如“九宫格”般的商业模式画布,都在创业课上成为学生团队集体决策的工具。
上财创业学院主要师资来自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拥有商学院基因,进行商科教育老师驾轻就熟,但他们更喜欢用开放创新的方式“转基因”。与洛可可、塔瑞、九鼎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创业课件及软件,移植真正的创业教育基因。目前,全校已形成由创业通识教育、创业型人才证书班、暑期特训“匡时班”构成的“点线面”立体化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非营利社会创业预孵化
再过几天,上财武东路校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内约400平方米孵化场地将完成装修,64个开放式工位将免费提供给创业学子。
不仅如此,创业教育还打破大学围墙,与虹口区共建社区创业学院。最近,首家曲阳街道“创业梦想屋”启用,并委托上财创业学院管理运营。不仅由财大委派创业导师,定期开创业讲座和沙龙,同时也由院校推荐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孵化。
如果说就业需要见习,那么创业同样需要。创业早期,上财有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创业,实际上成为学子的预孵化载体。公共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张思雨,入学时就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以社团活动方式参与“咖啡绿植”社会创业。他们去各家咖啡馆收集原本被废弃的咖啡渣,把它们变成培养菌菇的营养基底。随后,他们将一个个植入菌类的“菌菇包”免费发给社区,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培育技术和销售渠道,“一个包能够种出4斤蘑菇呢”。
为实现规模效益,张思雨团队去过上海金山,也去过海南,将这套“咖啡绿植”专利技术转给菌菇场场主,半年收入2万余元。尽管初具可营利性,但团队只将其中一部分收入留作持续运营,剩余的都返还给认养居民。这一社会创业项目,入选36个国家1700所高校在校生国际组织“创行”的世界杯总决赛。带着这份预孵化经历,张思雨已成为“together”在线私人助理项目的创始人,获得种子轮50万元融资。这是这位95后第一次真正的创业。
创业教育也是创业服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初次创业正在提前。刚刚拿到学位的施敏带着“快乐小鸭”青少年陶艺连锁项目,参加“冠生园”杯首届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与其它11个项目一起晋级决赛。
施敏是“瓷都”景德镇人,此前在深圳随丈夫开厂,从事键盘、鼠标生产贸易,有一定资金积累。今年暑假,她参加了上财“匡时班”一期培育,在“创业与风投”课程小组讨论中,做出圆梦式创业决定。施敏曾忙于事业,无暇陪伴女儿。记得女儿自己动手做过一个彩绘陶瓷烟灰缸,送给父亲,父亲至今爱不释手。于是,她运用景德镇乡土资源,和伙伴们在深圳开出五家青少年陶艺吧,生意不错,这次又在上海首开分店。她的创业项目在当时小组讨论中拿了班上第二名,并在最终的决赛中拿了第一。
创业教育平台,也是创业服务平台。上财副校长刘兰娟说,创建创业学院本身也是创业过程,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其定位是“服务型创业”,帮助培育“服务+”的特色创业模式。从“服务+教育”的“快乐小鸭”儿童连锁品牌,到“服务+环保”的e电充停车充电共享系统,再到“服务+生活”的“together”在线私人助理项目,都留下了财大学子的创业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