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仕忠:坚守在美丽乡村的追梦人 跟随潮流发展农旅产业

14.12.2015  09:07

  宽畅的道路、明亮的路灯、美丽的绿化……在崇明的百来个村子中,仙桥村似乎并没什么特别。但这几年中,生态养殖农业、创意农家乐悄然在村子里兴起,让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前来享受农家乐的游客和外宾,也越来越多。

  说起仙桥村这些年的变化,村民的口中都不断提起管书记。

   “双百书记”心里有一本明账

  仙桥村11个村民小组、745户家庭、1780人。大到哪户家中经济困难,哪家劳力在哪里务工,小到哪户人家有几亩地、养几只鸡,这些在“管书记”的心中都有一本明账。

  满脸的淳朴、不讲究的衣着、夹杂着崇明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这就是仙桥村村民嘴中的“管书记”———管仕忠。1978年任仙桥村团支部书记,1986年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1990年任村支书。刚任仙桥村团支部书记时的样子还在眼前,一转眼这已经是他任干部的第26个年头了。

  一座平凡寂静的小村改建成“最美乡村”:原来只种水稻和油菜的田野,现在不但种各色蔬菜,还有黄金瓜、猕猴桃;以前的泥路铺成了砖红色的塑胶跑道,平房摇身变成了小洋房;昔日农田,如今成了水产养殖塘、蔬菜瓜果园……细数管仕忠任村支书这24年来,村子的各种变化,而唯一没变的,就是管仕忠:身先士卒、办事公道、处处为老百姓着想。

  在日常的工作中,管仕忠经常串门,和乡亲们拉家常;开会时,他坐在大家身边,共同讨论村子中的各项事宜。他还和党员们一起,带头打扫老年活动室、篮球场、公厕,修剪绿化……在村干部选举中,时任仙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二职的管仕忠更是得到了全村满票的推举。他被不少村民都戏称为“双百书记”。管仕忠说,当干部的,都希望自己能一呼百应,其实,一呼百应的本事就是建立在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打游击”式拆除违建

  2010年,仙桥村拆“两违”,管仕忠带头“”。“我家原本有间放农具和粮食的小屋,并不算是违章建筑。但他告诉我,我们家要带头拆掉。”起初,管仕忠的妻子不太情愿,但仔细想想,自己不能拖了“管书记”的后腿,虽然心疼,还是同意拆除了家中的这间小屋。这间小屋是全村第一个被拆的“违建”,这在村民中引起不小反响,大家议论纷纷:管书记家那间不算违法的小屋都拆了,更何况村里那些违法建筑?

  拆违工作往往最讨厌碰上“钉子户”,对付他们,管仕忠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要像打‘游击战’一样,锲而不舍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拆违过程中,有一户姓施的村民在沿湖边3米的地方有着自家的一个小凉亭,听到村子里要开展“拆违”的工作,这名姓施的村民对管仕忠说:“我每天要去市区上班,回到村里要晚上十点以后了。你们要和我谈(拆房子)这个事,就等晚上吧。”管仕忠并没有被他的这番话吓到,他嘱咐这户家庭的邻居,只要他们家里开了灯,不管多晚都要打电话通知他。一天晚上十一点多,管仕忠接到了邻居的电话,说是这家有人回来了。他急忙从床头爬起,穿了衣服就要往外赶,“这个时候,我的妻子拉住了我,说要一起去,方便做通人家的思想工作。”原来,管仕忠的妻子和这户村民的女主人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他们从十一点半谈到了凌晨一点,从家中琐事谈到了工作情况。到最后这户村民握着管仕忠的手说:“管书记,你也别说了。我知道你这么晚来找我肯定不是为了唠家常。拆房子那事我知道,我同意配合村里的行动。

  违章建筑被拆除了大半,但还有让管仕忠头疼的事。原来,在仙桥村里有乱埋乱葬的现象,私家的墓地大小、规模不一,这些给拆违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这些都是村民家里的祖辈留下的,另一方面有些墓地做得相当豪华,想要拆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和村干部一起,早一次晚一次地跑进这些村民的家中,百遍千遍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有一家的墓地做得比较大,上下还有三层台阶,祖上三辈都埋在这里。越是这样的私墓,我就觉得越应该拆除。当时我就想:‘如果这家不拆,那么如何给其他村民做榜样?’”带着这样的想法,管仕忠三次想找这户村民,但总找不到人。他又想办法找到了村民的家属和他的妹妹,从亲朋好友入手,最后找到了这家村民的主人,成功劝服他拆除私墓改建成统一的公益性墓地。

  如今,管仕忠负责的拆违工作已然获得成效:今年清明前,村里原本97处乱坟全部迁入公益性墓地,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民风民俗向生态文明跨出一大步。不少人来到仙桥村都感叹,村容村貌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完成百分之百的土地流转

  在管仕忠看来,美丽乡村就是要让村民居住的环境变好,让村民的收入增加。拆违再建工程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是如何增加收入,成了摆在管仕忠面前的难题。“我们村子里1780个人,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了市区工作,年轻劳力都不在村里。但是50、60岁的村民虽然不能出去工作,他们倒成了村子里的农活劳动力。

  过去土地分散经营,“三麦油菜老来青”,效益差,收成少。如何改变经营模式,他想到了土地流转、引进优秀企业、办合作社搞规模经营。当时,“土地流转”在崇明还是个新鲜玩意,村民担心,一旦把土地交了出去,自己又找不到工作,靠为数不多的土地租金难以为计。对此,管仕忠一边挨家挨户去动员,“你们既是‘包租公’,又是打工者,还能领分红,多好啊!”一边他又磨破嘴皮与入驻合作社谈条件,“我们村里有很大一批55岁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一些农活他们还是可以做的。所以,我要求他们一定要优先雇用本村的村民。

  “事实证明,管书记的这项工作有远见。现在,我们不但很放心,也很卖力,因为这是给自己打工。”陈泮涛是尝到甜头的村民之一,2012年,年过古稀的他流转了家里的8亩土地,全部交由春润水产养殖合作社打理,自己也受雇于合作社。现在,他除每年按规定领取一笔土地流转费外,合作社每年还按其入社的土地面积给予额外“分红”,加上他在社里帮工的收入以及农村养老福利,每年能有2、3万元的收入,陈泮涛感慨“越老越有福气”。

  这几年,村民愈发感受到保护生态带来的“红利”:土路铺上了沥青,村民用上了风能、太阳能……“现在,村里所有的土地都已经流转,达到了100%的流转率。我们吸引专业合作社、高校科研团队,由他们负责经营,涵盖粮食种植、水产养殖、果蔬采摘、农家餐饮等6大板块,发展水稻、水产复合型农业。

   跟随潮流发展农旅产业

  不仅有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管仕忠还跟随年轻的潮流,开起了农村民宿。201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这里开展一项“桃花村试验”,为村里引来了不少外国人。“原来要到上海市区才看得到的洋人,夏天就坐在稻田埂上兴高采烈地吃小龙虾、喝崇明老白酒,和村民们打招呼说:‘Hel鄄lo’。”高美英是村里第一批办农家乐的村民,讲起她家房屋改建民宿的事,她直言:“真的要多谢管书记。

  以前每到过年,管仕忠总能第一个接到高美英打来的电话:“管书记新年好,今年的300元补助金我什么时候可以来拿?”她家经济情况十分困难,是管仕忠小名册上的“重点扶持对象”。2010年,当同济大学的学生提出要在仙桥村开建民宿时,他第一个想起了高美英。“他们家的子女去市区工作了,顺道把她们老的也接过去。现在房子空出来,也方便大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如今,高美英家的民宿每月都有一笔收入,日子过得很踏实。每当过年,管仕忠总会接到她的第一个电话:“管书记新年好,今年不用问你要补助金了。我们家里一切都很好。

  现在,管仕忠结合村里自主生产农副产品特色与村中的民宿,力求为仙桥村打造新型的农旅产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不少人心中桃花源的样子,更是管仕忠心中仙桥村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