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小天鹅等成沪上公众最爱的十种鸟[图]

15.04.2018  02:12

原标题:沪上公众最喜爱的十种鸟出炉,去年“十强”只剩四张“老面孔”,发生了什么?

  在4月14日举行的第37届上海“爱鸟周”开幕式上,历经一年多的“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结果出炉,喜鹊、小天鹅、震旦鸦雀、银鸥、大滨鹬、白头鹤、白鹭、珠颈斑鸠、白头鹎、家燕成为沪上公众最喜爱的十种鸟。

  对于上述“十强选手”,一些市民提出质疑:去年9月,上海经过两个多月的投票评选,曾公布过“上海市民最喜爱的鸟”,获得票数前十位的分别是白鹭、小天鹅、八哥、喜鹊、画眉、普通翠鸟、鸳鸯、凤头麦鸡、白头鹎、戴胜,对比此次公布的“沪上我最喜爱的鸟”,有六种鸟“不见”了,仅存喜鹊、小天鹅、白鹭、白头鹎这四张“老面孔”,可谓“大换血”。

灰喜鹊

  时隔7个月,为何两份“最喜爱的鸟”名单差别如此之大?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天厚。

  “分析去年9月公布的‘十强’,评委会不少专家认为上海市民在投票时,过于注重鸟的‘颜值’。”王天厚说,怎样才算喜爱一种鸟?其实有很多标准,除了“颜值”,其实还可以考虑鸟的常见性、广布性、多样性、熟知性、特殊性、易辨性及推广性等方面。因此,这次“沪上我最喜爱的鸟”在评选的时间上更长,参与者更多元,考量喜爱的标准更客观、丰富,所以最终评选出的“十强”会和之前市民投票的那一版差别较大。

  举几个例子。比如去年“十强”中排在最后的戴胜,其“颜值”相当高,尤其是棕栗色的羽冠,平时收拢,情绪有波动时迅速展开,犹如孔雀开屏,让人印象深刻,受到许多鸟类摄影爱好者的追捧。可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愿主动接近它,因为它还有个绰号,叫“臭咕咕”,排泄物臭味浓烈,可谓“看起来很美好”的典型。

戴胜

  又比如去年“十强”里的老三——八哥,一身黑灰相间的“晚礼服”,十分漂亮,加上其灵动的声音、极好的模仿能力,在上海市民中人气极高。可正是因为人气太高,八哥成了人工饲养相当普遍的一种鸟,“有专家担心,万一八哥成了‘市鸟’,却又普遍被关在笼子里,有违评选市鸟是爱鸟、护鸟的初衷。”王天厚表示。和八哥相似,画眉也是因为笼养普遍,综合权衡后,失去了“十强”席位。

八哥

  有些鸟被移出“十强”,则是考虑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家都以为很熟悉这种鸟,但其在上海只是匆匆过客,要成为“市鸟”,缺乏地域代表性。符合这种情况的典型是鸳鸯,在上海,鸳鸯是冬候鸟和旅鸟,通常要到10月下旬才迁徙至上海越冬,近年来观测到的数量并不多。可由于鸳鸯文化深入人心,加上上海多座公园都有人工饲养的鸳鸯用来装扮湖面,所以上海市民会误以为鸳鸯是十分常见的留鸟。

鸳鸯

  查看此次新晋级“十强”名单的“新人”,可以发现评选“最喜爱的鸟”时,尤其突出了生态保育功能,本来只能遥望“十强”的大滨鹬和震旦鸦雀就入围了,近年来,因繁殖栖息地生态受到破坏,这两种鸟的数量锐减。专家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评选,让这些鸟被广泛认知,将促进它们的保育。

  除去这些考虑,大滨鹬和震旦鸦雀本身也有过硬的入选条件。大滨鹬在洲际、国家间迁徙,具有“国际范”,它们以前在上海落脚时的规模可以达到几十万只,能够体现上海位于全球著名的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部的地位。震旦鸦雀更是上海的“土著”,是上海50多种“留鸟”之一,主要在崇明、南汇东滩等处的滩涂湿地芦苇荡中筑巢、觅食,能够体现“上海滩”的文化元素。

震旦鸦雀

大滨鹬

  不过,也有不少人士持不同看法,认为把濒危鸟列入“十强”,等于把它们推到聚光灯下,可能导致一些没有环保意识的人过分追逐震旦鸦雀和大滨鹬,进而打扰甚至伤害本就脆弱的它们及其栖息地。

  “既然是评选公众最喜爱的鸟,就要以大众的认知为主,以常见性、熟识性、易辨性这些基本特征为主。”上海野鸟会总干事姚力对普通翠鸟没能入选“沪上我最喜爱的鸟十强”表示遗憾。在他看来,论常见度,作为留鸟的普通翠鸟在上海排前十五名没问题;论“颜值”,普通翠鸟做第二,没鸟敢做第一。就在最近,普通翠鸟还登上了上海爱“”鸟纪念版交通卡,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普通翠鸟

  在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涂荣秀看来,争议多未必是坏事,足见大家对鸟类的喜爱程度,也可以通过火花的碰撞,来增进更多人对鸟类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才会用更适合、更好的方式去关注和爱护鸟类。

  据透露,“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结果将作为“上海市鸟”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绝不是唯一依据。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选出“上海市鸟”,不排除再进行多次类似“沪上我最喜爱的鸟”的评选。同时,上海还将推出更多科普活动,进一步展示本土鸟类资源,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