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承载的使命
2014-08-14 来源: 中国矿业报
按照国务院要求,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共同组织编制。国家产业布局和环境承载力将成为影响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能否如期完成的重要因素。
矿产资源规划要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相一致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产业布局的关系非常紧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始终与国家产业布局相衔接,其关系可以形象地称为“孪生姊妹”。
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为: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一批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促进优势资源转化,积极推进矿业经济区建设;中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综合利用;东部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挖掘资源潜力;东北地区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相一致,同时要结合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矿产基础储量,4个地区的工业布局情况,以及4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从宏观角度将规划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4个区域。
这里的东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区),即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即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区),即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3个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
全国主要矿产基础储量分布情况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东部地区的石油、铁矿、高岭土矿储量占全国1/5以上,但并没有更多优势;中部地区煤炭储量约占全国1/2,铜矿也超过总储量的2/5,铝土矿、硫铁矿和磷矿都约占总储量的1/3;东北地区除石油占总储量的1/4、铁矿占全国的30%和菱镁矿占全国的近90%外,其他矿产资源储量均没有优势可言;而绝大多数矿产资源都分布在我国西部,并且最近西部地区一系列重大地质勘探发现表明,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力巨大。
另外,分省区来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16.94%)、黑龙江(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15.04%)、山东(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10.29%)、陕西(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9.42%)、河北(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8.08%)、甘肃(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5.76%)、吉林(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5.49%)、辽宁(占全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5.09%)八省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21.35%)、新疆(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21.29%)、内蒙古(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19.06%)、陕西(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14.56%)、重庆(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4.40%)、黑龙江(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3.15%)、青海(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储量的2.93%)七省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39.52%)、内蒙古(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17.47%)、新疆(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6.63%)、陕西(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4.74%)四省区;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占全国铁矿资源总储量的28.23%)、四川(占全国铁矿资源总储量的15.23%)、河北(占全国铁矿资源总储量的12.44%)三省;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西(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24.21%)、内蒙古(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13.55%)、云南(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11%)、西藏(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10.03%)、安徽(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6.42%)、山西(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5.85%)、甘肃(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5.83%)、湖北(占全国铜矿资源总储量的3.97%)八省区;铅矿资源在内蒙古(占全国铅矿资源总储量的26.88%)、云南(占全国铅矿资源总储量的14.65%)、广东(占全国铅矿资源总储量的9.50%)三省区比较丰富;锌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25.48%)、内蒙古(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21.06%)、甘肃(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9.28%)、广东(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6.99%)、四川(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6.26%)、青海(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4.04%)、广西(占全国锌矿资源总储量的2.90%)七省区;铝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45.84%)、河南(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16.65%)、山西(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14.64%)、贵州(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13.94%)、重庆(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6.19%)、云南(占全国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1.64%)六省区;磷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北(占全国磷矿资源总储量的27%)、贵州(占全国磷矿资源总储量的22.35%)、云南(占全国磷矿资源总储量的21.15%)、四川(占全国磷矿资源总储量的11.71%)、河北(占全国磷矿资源总储量的6.41%)五省。
随着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西部的矿产资源战略地位更加明显。当然,储量仅说明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条件之一。
2012年,我国采掘业产值61739.21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6.79%。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采掘业产值大体相当,主营业务收入也基本相当,而西部的利润总额明显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而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采矿成本较高。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张燕等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趋势;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及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
依据2006年发展潜力指数(DPI)值的分布,把中国区域分为5个等级:强发展潜力地区、较强发展潜力地区、中等发展潜力地区、较弱发展潜力地区、弱发展潜力地区。
江汉大学卢小兰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评价法”和“空间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对2006年和2011年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分布(西藏除外)进行了分析,资源环境压力严重区域包括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及西南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居中型区域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和甘肃等地区。这些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及东北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轻区域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富余区域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适中的区域主要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的区域主要有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省区。
2006年~2011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造成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利用粗放,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小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技术较为先进。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东向西、由南到北依次递减,制约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中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相对缺乏。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邱鹏分析认为,西部地区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正逐渐减弱,一步一步向承载极限靠近。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未来发展状况将不容乐观。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富集区多是产业相对不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区域,从而为矿产资源规划提出了一个“囚徒困境”。要想打破这个“囚徒困境”,就要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坚持分类分区的差别化规划管理政策。
分类分区的差别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政策
在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中,需要因地制宜,从宏观战略方面,立足区域整体,深入分析我国“四大板块”的经济与矿产资源发展形势,剖析资源“瓶颈”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针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矿产资源发展特点,以社会经济为基础,以矿产资源承载力区划为重要依据,研究提出统筹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保护的战
略与政策建议,推进政策、规划、投入、项目、税费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的实施。
(1)东部地区
“东部率先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首先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党中央制定了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已经积累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物质基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进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优化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东部地区必须解决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实现绿色矿业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矿产资源相关产业方面,应继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拓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一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找到可供矿山建设利用的产地和储量,否则矿产资源不久就将制约或阻碍该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能源矿产的短缺,如果没有别的途径补充,就将使工业陷入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增加资源储备,为东部地区经济腾飞奠定基础。首先,加强地勘队伍建设。东部地区2010年末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9013人,占全国2010年末在职职工人数的25.48%。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吸引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把人才培养与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提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其次,科学规划,加强找矿工作。东部地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潜在资源丰富,应进一步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尽管东部地区地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具有数百年地质调查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并不高,资源潜力远未完全查明,许多异常区和矿化点未作评价工作,随着现代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手段的应用,完全有可能实现找矿突破,扩大储量,增加供给。
二是开拓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东部地区应从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本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及特点,综合分析矿产资源供应问题,将国外矿产资源和区外矿产资源作为实现东部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实现矿产资源供应多元化,立足区内,面向国内,着眼全球,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立足区内,就是要加大区内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调控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区内供给能力。一方面,对具有资源潜力、市场急需的铅、锌、锰、金、银、铜、石墨等矿产,加大勘查与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对资源丰富但用量相对不大的钨、锑、锡、萤石、重晶石等优势矿产实施规模化开采,降低开采成本,加强开采总量管控。同时,加强对老矿山深部、边部的勘查与开发工作,积极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基地,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省内供给能力。
面向国内,就是在国内寻求铁、锌、铜、铝、煤等东部地区供应不足的矿产供应基地。因此,应鼓励区内加工企业到铁、铅锌、铜等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寻求稳定、经济、多元的供应渠道。加强区际间联系,充分利用周边省份的矿产资源,如山西、内蒙的煤、铝、稀土、石膏等。
着眼全球,就是要不失时机地“走出去”,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通过组建专门机构,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为矿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通过“以合作求发展”的策略,与国际投资机构、跨国矿业公司及资源公司加强合作,大力推进跨国矿业公司以不同方式广泛地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针对东部地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矿业企业为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20年东部地区矿产资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为满足东部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矿产资源瓶颈问题,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遏制矿产资源采富弃贫、大矿小开等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不断发挥地理优势,增加矿产资源的区域协调能力;开展城市矿产收集工作,出台城市矿产相关规定。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东部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关键。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它改变了资源组合的比例,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平均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的取得意味着同样规模的产品生产会消耗更少的资源,从而有助于缓解资源的稀缺状况,即相对减少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东部地区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开发、推行先进的有关矿产品开采和加工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及新的管理方法,如无废石开采技术、先进的井下充填技术、选矿综合回收技术等,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根据矿产资源的转化关系,东部地区要积极拓宽矿产品的利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必须在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加工的基础上,增加“矿产资源再生部门(可与勘探部门合并)”和“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部门”,将各个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再生部门,加以综合利用。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扭转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力推进矿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门槛,侧重解决较为突出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对重大地质技术进步、勘探评价、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减轻矿山灾害等方面的统一管理。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东部地区应转变矿业发展模式,走绿色矿业之路。首先,在矿产资源开发前,对区域环境承载力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绿色矿业发展规划。其次,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中环境扰动最小化,提高矿山企业采选“三率”标准,降低能耗,减少采矿过程的损失,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再次,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前后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环境再造最优化。
区内各矿区应设立资源开发生态破坏重建工作的管理协调机构,把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实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和个人能有效地、自觉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速度,提高复垦比例,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保证金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费纳入成本,不欠或少欠新账,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良性循环发展。
矿产资源问题是涉及全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使全国人民对此有深刻认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为此,东部地区应实施全民性的矿产资源国情教育,建立新的矿产资源观。在勘查、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矿产对环境的影响不能超过环境可承受的程度。全民应承担起爱护、保护、节约矿产资源的社会职责,强化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法治意识。以3S(GIS、GPS、RS)技术、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为支撑,构建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一体化网络,实现对区域内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动态协同监测和联防联治。
(2)中部地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中部地区共有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矿产种类和储量总体比较丰富,但在矿产资源的种类上主要是以能源和有色金属为主,铁矿等非能源、非有色金属虽然也有,但储量较少。同时,这6个省的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各个省之间矿产资源种类、探明储量等存在较大差异。
中部地区的特点是,在产业方面,其现代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资源开发粗加工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制造工业为主,经济结构较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日渐提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和有色金属供应基地。如煤矿,目前山西省共有各类煤矿上千家,担负着全国近60%的煤炭供应任务。除了煤矿开采之外,利用程度最高的就是有色金属。江西大余钨矿、湖南郴州柿竹园钨矿是大型钨矿之一,江西德兴铜矿、安徽铜陵铜矿、湖北大冶铜矿,及山西中条山铜矿是我国主要铜矿,河南张窑院铝土矿、河南巩县小关铝土矿、山西阳泉百家庄铝土矿等我国主要铝矿生产基地。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中部地区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未来的中部地区随着崛起战略“三基地、一枢纽”的建设,矿产品需求量将逐年增长。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域内煤炭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能耗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大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和节能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研究制订区域,尤其是长株潭、武汉、河南中原城市圈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深化、山西、河南等省的煤炭、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重污染型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统一;充分利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边疆贫困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地区。因此,积极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西部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地处我国西北、西南部,是内陆以及东部沿海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主要供应区。其次,西部地区是我国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都较为贫困,亟需经济发展。再次,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城市化、城镇化水平跟其他区域有较大差距。许多西部地区面临经济增长乏力、资源富集区持续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多重风险,陷入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和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活贫困-矿产资源开发加快-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的恶性循环。
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选择上,西部地区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制度建设,制定较为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防止乱开发,尤其是防止“大矿小开”和“一矿多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本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急剧增加,由此导致的对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人均用能量、人均用矿量将迅速增长。另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节约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投资建设时,也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应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以更多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榜样,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业园区建设。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稳步推进矿山土地复垦,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基数,加强实施矿区生态补偿政策,进行和谐矿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矿山尾矿库的无害化处理,推动西部地区绿色矿山建设,让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真正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走的多是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东北地区的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具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但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度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型尤其是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环境问题较大。其次,产业结构较为落后,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再次,具有较好的对外地理区位,周边分布蒙古、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京津冀、山东半岛地区,处于东北亚的重心位置。蒙古、俄罗斯、朝鲜具有较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合作潜力巨大。第四,资源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采煤沉陷区不断扩大,能源矿产资源过量开发,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从区域发展方面讲,一方面,东北地区要集中整合区域内部能源矿产资源与实力,继续依托大庆、鸡西、阜新为中心,形成一批重点能源矿产资源开发集团;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东、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贸易合作,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高东北亚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东北地区应加快传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基于资源优势,优化发展能源工业,重点建设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精品钢材基地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国家提出“重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最近,国家又在酝酿出台进一步加快东北地区振兴的激励政策,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利用对国家整体能源矿产资源战略实施有一定的影响。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优化产业,由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开发和引进节能、节矿增效技术,提高能源矿产的转化和利用效率,发挥好优势能源矿产资源的产值“乘数效应”,同时减少煤炭、石油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缓解环节压力。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提高“三率”地方标准,降低污染物总量排放。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损毁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严格执行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等政策,逐步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矿山企业、资源加工工业园区、行政区域等层面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建设。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需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总指导原则,充分认识矿产资源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联系,把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使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源头保护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