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中小学生对端午认知度不高 最熟悉舞龙舞狮

10.06.2016  19:33

 

  今天是端午节,再过两天,即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就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一项民俗节日,其文化内涵该如何传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又如何?由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显示,目前本市仅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

  此项调查是在全市10个区共15所学校实地展开的,其中既有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学校,也有市非遗进校园优秀学校,同时还有未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学校作为调研的参照。

  对于非遗项目的鉴定,学生们的选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沪语(占69.69%)、捏面人(占66.41%)、评弹(占55.38%)、端午节(占45.04%)、永青假发制作技艺(占44.13%)、中国菜(占28.91%)、南京大屠杀(占24.51%)、大熊猫(占15.57%)、大运河(占14.25%)。

  从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能从所列内容中判断出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明白,错误地将不是非遗的选项选上,如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说明不少同学对非遗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楚。又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是选择的学生比预想的要低得多。

  在回答熟悉的非遗项目时,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皮影戏、沪剧,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是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