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互道"节日快乐"? 民俗专家:这么说不大合适

10.06.2016  07:54

  东方网6月10日消息:昨天是端午节,一大早微信的各个群里就被“祝福信息”塞满了:“亲,端午节快乐!”“大家端午节愉快哦!”原本是满满的心意,殊不知这种“祝福”总让人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端午节最好的说法是互祝安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上海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表示,中国的不少民俗节日有其特定的意义与文化内涵,需要“因节制宜”。

   端午到底能否“互祝快乐

  昨天,一篇《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了屏,从普及知识的层面为很多人扫了盲,文章称,“端午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江、屈原投汨罗江,是个悲壮的日子”。

  对此,仲富兰基本认同,不过,他表示,最早端午并非始于对屈原的纪念,而是“避邪”之日。农历五月,先秦时代被称为恶月,初五称“毒日”,五月初五就是禳毒驱邪的日子,所以端午更好的说法是“互祝安康”。民俗研究者梁勇认为,在民间习俗中,许多地方的端午还有随身佩戴“艾虎”、悬挂艾草的习俗,这是对抗“恶月”采取的措施。

  除了民俗学家的解释之外,当下也有不少观点认为无需如此计较。有学者就认为,祝福安康与祝愿快乐并没有区别,一个人平安无事、身顽体健,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位学者认为,到了近现代,端午节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逐渐变轻,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越来越重,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道一声“快乐”也无妨。

   民俗节日还应尊重文化传承

  事实上,除了端午节之外,从民俗意义上来说,中国不少节日都不适合互道“快乐”。比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中,与祭祀有关的清明节,更适合踏青出游;重阳节也有祭祀的传统,更适合登高、踏秋,同样不适合祝“愉快”。

  仲富兰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功能在于伦理道德的传承,而并非仅仅给人们以欢娱休闲的机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具体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与庆祝节日的方式也会不断地变化,但依然需要尊重历史。

  他认为,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与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地域相结合,可以演绎出新的内涵,不少年轻人选择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活动,人们身着汉服或唐装,重拾礼数规矩,以还原古时场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