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影 风华绝代
老上海的故事一直层出不穷,似乎总是说不尽、道不完。
如若谈起老上海的女性,你脑袋里浮现的还是裹小脚之类的,那我就只好跟你“再会”了,那不是老上海,那是旧社会。老上海女性那是绚彩夺目,美丽非凡的,被誉为中国女性的象征。
上海女人的高跟鞋
“三寸金莲”的缠足之风在中国旧社会一直是衡量女性之美的重要标准,这种畸形风尚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好在时代的潮流和知识的力量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女子学校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还有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
开埠以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洋人落户,而他们带来的这些新鲜玩意儿中,最早让上海女人兴奋不已的就是高跟鞋。尤其在旗袍盛行的年代,高跟鞋比洋装更早地让他们感受到了时尚的魅力。
1938年出版的妇女杂志《玲珑》曾用整整一版篇幅介绍了“妇女们的鞋子”。那些或端庄或活泼的高跟设计,有的鞋面紧紧裹着脚,只在脚趾头上露出一个孔;有的鞋面上缀着一只小小的蝴蝶结;有的用两种皮镶拼,露出脚指头和后跟;有的鞋口做成了月牙形,整个鞋面撒满了小小的孔。哪怕是用如今的潮流目光审视,都不觉有丝毫落伍。
这样的高跟鞋是那个时代上海女人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必备行头。在这个行列里,也不乏上海滩的淑女名媛,大家闺秀。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算是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人物,她的着装就是当年的时尚——身着旗袍、脚蹬高跟,杨柳纤腰、款款而行。
上海女人的化妆品
女子扮美,天经地义。今天的女孩是这样,昨天的小姐也是这样。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是上海滩女人的共同爱好。
老上海女人的梳妆盒里,通常都是一盒雪花膏、一个粉盒、一管口红、一瓶香水。虽不丰富,但在当年,这些中西合璧的标配,却足以令女人们信心大增。
云鬓轻扫,浓妆淡抹,倏然间,寻常女子竟也变得亭亭玉立了。那么,当年上海滩的女子们是如何浓妆淡抹的呢?在没有粉条、粉底霜的年代,香粉就成了修饰容颜的基本材料。
1947年南京中上流社会家庭内化妆的妇女
要说现如今知道安利洋行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当年上海滩的姑娘们趋之若鹜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惠罗公司,不少老上海或许还会记得,那是女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买到各种品牌的化妆品,什么伊黎莎白雅顿啦、密丝佛陀啦,翻开当年的生活杂志,那些进口品牌打出了好莱坞明星的招牌,确实让老上海不少小姐太太们为之心动。
当然,国产化妆品也不甘示弱。到40年代国内化妆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价廉物美又是它最大的竞争优势。那时就有专家在杂志上谆谆教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挑选化妆品,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大有和进口化妆品叫板的味道。
曾经一度,雅霜就是“雪花膏”的代名词。在上世纪30、40年代,街头到处都能看见雅霜的广告。上海家化生产的雅霜是中国最早具有规模生产的化妆品之一,由上海“大陆药房”总经销。
当时的广告牌上白杨甜美的笑容,胸前一束鲜花,那扮相让多少上海滩的女子心向神往。广告上说它是“最为爱美仕女之妆台良伴”。
赶时髦的美发史
上海人说,噱头噱头,噱就噱在头上,所以赶时髦的上海滩女人们对于头发是向来不会懈怠的,而当时很多时髦女郎都喜欢拿着心仪的月份牌找发型师美发。
上世纪20、30年代,月份牌风靡整个上海滩。月份牌兼具了实用性与观赏性,由于是随商品赠送的方式,所以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都能拥有,可谓雅俗共赏。
月份牌上的美女图
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陈超南认为,月份牌的迅猛发展即是商业因素和注重包容、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两方面影响所结合起来的力量。
月份牌作为商业用途的特性决定了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要通过很强烈的外在形式一下子就把人抓住。所以月份牌画家们取材犹以大美人为重点,而其形象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上海女性的衣着以及审美发展。
月份牌上的广告体现其商业用途
民国初年女子多半都梳发髻,变化也在发髻上体现,什么横S竖S。有意思的是,标新立异的发型改良,最早源于青楼女子,她们的创意是除了脑后梳髻之外,还在额前多留了一绺头发,称之为前留海。这前留海也有桃子式、一刀平等多种变化。
到了20年代中期,随着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女子们也学男人的样子开始剪短发了。那时候,短发成了知识进步的象征。
3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电影有刮来了一阵卷发风潮,最早是把火钳放在火里烧烫,再在头发上夹出一卷一卷的波浪,但40年代后电烫出现后便无人问津了。电烫使得上海女人的发型款式变得更为丰富,大波浪、油条卷、反翘式,花样繁多,千姿百态。
1938年从上海到北京的飞机上走下来两个穿旗袍的女子。
《上海生活》里曾有文撰述,小姐派的女子必须烫发、抹粉擦胭脂,皮鞋必须是高跟的,春天穿单大衣、夏天穿绸大衣,秋天穿夹大衣、冬天穿皮大衣。
直到解放后,人们在理发店里看到妇女们烫着十来年前就已经流行的发式时,依然充满了欣赏。从月份牌中的美女几乎都拥有外国美女的卷发就可见烫发在当时是多么的盛行。
30年代最时髦的年历卡上的时髦小姐们
有需要就有市场,约摸1930年代左右,上海滩上一批高级理发店开始应运而生。“南京”、“红玫瑰”、“华安”都是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老上海名媛
说起上海滩当时的时髦女郎,不可不提到一个时髦名媛严仁美。
严仁美
她的曾祖父严筱舫是李鸿章的幕僚,著名实业家,当过天津长芦盐务帮办,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出任了总董,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及众多官私企业,是晚清社会著名的能人,被誉为宁波帮的“开山鼻祖”。
严仁美的祖父严子均是严筱舫的独子,以经营钱庄知名,除了著名的源丰润银号,还经营源吉、德源两家钱庄,并承办源通海关官银号,在金融界很有地位。
而严仁美的母亲则是湖州南浔“四象”之首――小莲庄刘镛的孙女刘承毅(刘镛的发家史也挺有传奇性的)。除了母亲,严仁美还有个家族背景雄厚的干妈盛关颐,以及很有名的表姑妈吴靖。
40年代初在虹桥俱乐部合影,左三起:吴靖、李祖敏、赵燕生、严仁美。
值得一提的还有严仁美出名的闺蜜孔令仪。(这个应该不用介绍了吧?)
和孔令仪的相识,是因为宋霭龄曾经当过严仁美祖父侧室罗氏的英文教师(脑子有点别伐过来),反正严孔二人就这么认识了,而且关系非常好,严还跟着孔叫宋霭龄妈咪。
孔令仪
那时候的宋家还没那么知名,宋家人不是给有钱人当家庭教师就是当秘书(宋子文当过盛家老四的英文秘书),此外,严仁美和赵四也认识,但似乎并不熟。
严仁美结过两次婚,一次是家族联姻,婆家人对她很好,但老公还是出去花天酒地,最后离婚;第二次是为了躲避一个日本人的纠缠和光华大学经济系的毕业李祖敏结婚,可见严仁美当时是多漂亮!
1950年在上海法国总会聚会,左一吴靖,左三八妹吴佩珠,右二严仁美,右三赵燕生,严仁美还是最漂亮。
老上海女子贵族学校
中山公园西南侧,长宁路1187号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原名圣玛利亚书院,成立并命名于1881年。1923年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自建校舍并迁入新校,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
学校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旧上海滩的很多名媛淑女、红极一时的影星都出自这所学校。张爱玲于1931年进入圣玛利亚女中就读,1937年高中毕业,在这里度过6年时光。
昔日的圣玛利亚女校
圣玛利亚女校在教学上重视学生生活方式、社交能力。设英文、中文和音乐三部,偏重英文。纪律颇严,学生早晚均须行祈祷礼;请假外出,必须由家属或保证人报告校长;往来信件,校长有检查之权。学校提倡健身运动,注重养成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
1952年,圣玛利亚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其与中西女子中学合并,命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校师生整体迁至今江苏路上的中西女校校园内。
长宁路1187号后来并入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由于开发商的不当开发,这处名园如今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座不夜城,花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每当想起唱片机中这幽幽的歌声,仿佛能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那无比繁华的老上海时代。
在感叹和怀念上海滩经典的同时,那一袭袭动人的窈窕淑影也在不经意间窜上心头,与美丽复古的老上海共同舞出一曲风华绝代的、近乎永恒的绝唱。
部分文字来源:《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