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首家"菜场电商"突然停摆 市场管理方称其违约零售

04.11.2014  08:23

  东方网11月4日消息:沪上首家以“O2O2F商务模式”(即Onlinetoofflineto Family,指“线上线下直至家庭”)为概念的“聚邻”社区信息消费服务中心,在普陀区合阳综合市场二楼开门迎客不到10天,便走到了十字路口。

  昨天,“聚邻—社区信息消费服务中心合阳店”(以下简称“聚邻合阳店”)突然贴出“停业告示”。

  合阳综合市场管理方称,“聚邻合阳店”虽然“挂着信息消费服务中心”的招牌,但实际上也在进行零售业务,打破原先“线上下订单,供应商直接供货,线下站点提货”的模式,违反了当初的约定,因此要求其停止零售蔬菜行为。

   聚邻”喊冤:

  合同上未说不能零售

  合阳综合市场位于延长西路、合阳路附近,是普陀区一家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市场一楼主营海鲜和肉类,二楼主营蔬菜和蛋禽类,“聚邻合阳店”就开在二楼,共有5间店面。

  “说白了,就是我们菜卖得便宜了,其他菜贩不乐意了。”“聚邻”负责人孙先生觉得有些委屈。他出具的《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显示,甲方为合阳综合市场经营管理者,乙方为上海赢联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孙先生说:“赢联是我的合作企业,因为我本身是科技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他们则是实际经营公司。

  在这份合同中,经营范围一栏是空白。“当初签合同的时候,没说过什么不能零售。退一步说,就算零售了,只要这家农业公司资质完备,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孙先生说。

  孙先生觉得,还是价格因素导致了“聚邻合阳店”被迫“关门”。“菜价便宜,居民当然来买,其他摊贩就不乐意了,认为我们是来‘搅局’的,市场管理方也说我们扰乱了市场价格。

   传统摊贩:

  对我们生意影响并不大

  对于“聚邻”的说法,大部分摊主都表示,没听说这回事儿。“虽然对生意有些冲击,但谁吃饱了撑得去投诉,再说它那店的生意也没有特别好。”一位摊主说。

  “他们主要从事网络经营,顾客先在网上下订单,再到店里来提货。”一名菜贩说,“经营理念比较新潮,比较适合年轻白领的需求,但来菜场买菜的都是老头、老太,没多少会用电脑下单。

  记者在市场内转了一圈,每个摊位前的同种类蔬菜价格都有些差距,甚至相邻的两个摊位,同样是青菜,一个买1元/斤,一个卖1.5元/斤。有摊主表示,不同摊位进货渠道不同,而且菜品本身质量也不同,出现价格差距很正常,“不会因为你的价格比我便宜,我就不让你卖,大家都是做生意的,谁卖得好是谁的本事。

  对于“聚邻合阳店”的菜品价格,不少摊主表示不太了解,平时都忙着照顾自己的摊位,没有时间到那家店里逛。但也有摊主表示,“聚邻合阳店”卖的东西比较杂,因为是在网上订货,价格可能会便宜一些,但优势并没有很明显。由于“聚邻合阳店”出售的蔬菜数量不多,品种也单一,对其他传统摊位的销量有影响,但不大。

   市场管理方:

  经营行为超出原先约定

  昨天下午,合阳综合市场场长施百敏表示,要求“聚邻合阳店”停止零售蔬菜是市场管理方主动提出的,因为该店的经营行为已经超出了原先的约定,而且扰乱了市场秩序,所以要求他们进行整改。

  “我们原来以为‘聚邻合阳店’只是一个信息消费服务中心,没想到开业后几天,竟然开始零售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摊位便宜很多,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施百敏介绍,原先与“聚邻”约定,二楼的店面以低于市场价近一半的价格租赁给他们,纯粹是支持他们建立一个信息服务中心和提货点,推广电商模式,并没有允许其进行蔬菜等食品的零售业务。

  施百敏表示,合阳综合市场对于摊位的经营行为有管理规定,市场管理方也建立了管理网络和体系。“市场里每一台秤都是联网的,像超市一样,买菜都有小票,所有的交易信息都能在市场的网络平台上查到。对于肉类和蔬菜,都有严格的源头追溯机制,包括从哪里进货、农药残留量多少等方面都是要记录的。但是‘聚邻’没有进入我们的管理体系,他们说是从崇明基地进货,会保证产品安全,但谁来监管呢?

  施百敏表示,如果“聚邻”进场时就说要进行零售业务,市场方是不会批准的,店面租金也不可能这么便宜。

   普陀商务委:

  当初说好只是配送点

  当初牵线“聚邻”和合阳综合市场的红娘——普陀甘泉路街道经济科科长张晓峰表示,“聚邻合阳店”的经营模式超出原本的电商平台模式,正在帮忙协调新的提货配送点。希望能将“聚邻”的实体经营店和信息服务中心剥离,易址成立线下配送提货中心。

  “在引进的时候,说好的只是一个配送点,没想到最后却做起了实体销售。”普陀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聚邻”的初衷是为了降低菜价,“不管是街道还是企业,初衷都是为了百姓的菜篮子考虑,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O2O2F商务模式”和预想的不一样。“本来我们考虑,针对人群是白天上班没空买菜的白领,通过网上下单,下班来菜场提货这样的模式。没想到,最终落在实体,购物主力军却成了不会操作电脑的‘马大嫂’。”该负责人坦言,中老年顾客群本身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选择价格较为便宜的“聚邻”很正常。

  该负责人坦诚,当初引进时确实考虑不够周全,“初衷是好的,怎么支持新型产业,又不会对传统摊贩的生存构成影响,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针锋焦点]

  “聚邻”:并非零售,只是“代购

  对于市场管理方指责其违规“零售”的说法,孙先生并不认同。

  “我们主要做的是电商平台,根本不是零售。”孙先生解释,管理方所谓“零售”其实是误读,实际为“代购”。“‘聚邻—社区信息消费服务中心’是一家门店,主要是作推广的。很多老人来我们这里咨询后,实际上不会操作电脑,就支付现金,由工作人员替他们办理好会员卡后,再帮忙下单‘代购’。这个也是服务的一种,并不违背我们服务中心的初衷。”

  但他也承认,按照公司规定,买家应该在网上下单的第二天再来服务中心提货。因为公司需要根据订单数量,确认第二天进货数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订单都是由老人当天取走的。“公司会有一部分备货,为了避免老人再跑一次,我们基本都让他们当天拿走。”而这在市场管理方看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零售”行为的“证据”。

  街道:模糊了线上线下的概念

  甘泉路街道经济科科长张晓峰表示,原来预想设在合阳市场内的“信息服务中心”只是一个提货点,同时可作为“聚邻”的推广体验中心,完全不涉及零售业务。但是现在,“聚邻”在提货点进行零售,突破了原来的产业模式,对市场现有商铺带来冲击,也确实损害了其他商贩的利益。现在,他们的操作理念发生偏差,已经模糊了线上线下的概念,再开在菜场里面已不合适了。

   [处理方案]

  将在市场附近设立新提货点

  在街道的出面协调下,“聚邻”将在距离合阳综合市场步行约15分钟的黄岳路附近开设新的提货点,原本的“聚邻合阳店”将只做推广、下单用途,没有实物可取。

  “谁会来门店下订单,再走15分钟去提货呢?”孙先生表示,虽然对这个处理方案并不满意,但还是会接受。

  “我们不会因为这次挫折而退出上海市场的。”孙先生一再强调,他们是在以电商新模式探索新型菜品销售模式,本月中旬将在黄浦区海潮路开设第二家门店。

  事实上,尽管孙先生一再强调自己是电商平台,主要做网络订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也承认,现有的700多名会员不少是在“社区信息消费服务中心”实体下单后成为会员的。

  尽管孙先生表示,未来会增加直接通过物流配送到每户,但对于究竟有多少会员会通过网上自行下单,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