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都市空间 实践沟通城市 可沟通城市与都市空间:论坛与工作坊在沪举行

02.12.2017  07:54

11月29至30日,“可沟通城市与都市空间:论坛与工作坊”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与工作坊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克罗地亚等国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多名学者在此探讨都市空间在提升城市可沟通性、创造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关键角色。

作为城市公共领域的主要构成部分,都市空间不仅是编织多样社会关系的地理节点,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城市活力与动力的主要表征。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普遍面临高度异质的流动人口的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媒介与网络传播基础设施的普及改变了城市社会交往的规模与节奏。作为城市发展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都市空间为城市居民孵化着新的社会和感知体验。本次论坛与工作坊就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语境,力图通过学术上对都市空间的理论范式创新,观照当前丰富多样的传播实践,以回应可沟通城市建设的重大议题。

作为本次论坛与工作坊的主办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中国国家教育部150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中唯一的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当前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新技术、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不但是人类最普遍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借由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传播形态,人类生活的世界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都市星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聚焦“城市传播”,以“可沟通城市”为核心概念,在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意义生成多个层面,探究传播之于城市的意义。近年来,该中心围绕这一学术取向,立足全球视野,不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期构建跨学科、国际化的学术共同体。本次会议便是中心学术团队在
2016年11月访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期间促成的学术合作。墨尔本大学始建于
1853年,是世界顶尖的研究性大学、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作为该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下设研究机构,关注国内外知识、媒介、空间及移动性的心互动形式所造成的公共文化转型,在国际上享有优质的学术声誉。

本次论坛与工作坊选址思南公馆,汇聚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研究者共议可沟通城市与公共空间,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思南街区曾是法租界,形成于旧上海中产阶层崛起、消费文化盛行、国际局势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是理解上海城市东西方交融的历史性格和内在精神的钥匙。1999年9月,思南公馆成为上海保留、保护、改造优秀历史街区的试点,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为上海最具开放性、面向全体公众的公共空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将思南这一城市更新的典范作为可沟通城市的重要研究案例展开讨论,并深度参与思南这一“梧桐树下的人文心脏”的公共文化创新实践。会议当天在思南小广场大屏幕上播放的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立项、多个复旦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短视频小组拍摄制作的“影像思南”短视频展播就是公共文化实践之一。

与会学者就就可沟通城市与都市空间这一重要议题各抒己见:美国城市传播基金会的加里·甘蓬特(Gary Gumpert)和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的苏珊·德鲁克(Susan J. Drucker)认为,城市传播对人类生活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探索城市的可沟通性,必须进一步思考“城市是如何沟通的”和“城市如何促进沟通”这两个问题,以构筑可沟通城市评判的标准框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将移动网络时代的公共性称为“具身公共性”:当前大众的城市实践中,身体借助于地理媒介成为实体与虚拟空间的交互界面,其公共性意义日益凸显。孙玮以上海近两年以来城市文化实践为例,强调移动网络时代公共性聚合长期分野、隔绝的不同维度,从而创造了新型的城市生活与公共价值;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教授认为,建筑环境作为可沟通城市的重要维度亟待学术讨论的进一步关注,对建筑的关注不仅将有效回应城市数字媒体平台构建的一体,也有助于可沟通城市议程中对城市未来的探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克里斯蒂安妮·布罗休(Christiane Brosius)教授认为,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需要关注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窗口,为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发展及公共生活经验等议题的探讨提供平台。有别于“全球城市”、“智慧城市”等主流话语,她提出“骚动的城市”这一概念,强调对城市可沟通性的探讨必须对城市流动性、关系性的多元化保持敏感;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杰洛德·克洛特(Jeroende Kloet)教授分析了中国创意城市的话语表述,强调当前隐含着乌托邦叙事的创意概念需要转向本地化、包容化、去人本化,而当前平民化、多样化的艺术创意实践则对这一转向提供了现实回应。

本次论坛与工作坊为期两天,与会学者还将针对都市空间理论创新、都市空间传播效应、图像媒介与社会交往、艺术实践的空间价值、城市历史物质性与都市空间传播实践等重要议题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