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2015ACM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上海站在华理举行
11月21日-22日,第40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走进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站的比赛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的197支参赛队参加,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最终清华大学获得了冠军,复旦大学和金日成综合大学分获亚军和季军。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东道主,组成2支队伍但不记名次,友情参赛。
据介绍,ACM/ICPC竞赛(美国计算机协会-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比赛是由国际计算机界颇具权威的、历史悠久的组织ACM主办的年度性竞赛活动,向来有"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本年度的ACM亚洲区域赛,共有长春、沈阳、合肥、北京和上海等5站比赛,每个赛区的优胜者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总决赛,而本次在华理举行的上海站比赛也是今年的收官之战。
图说:第40届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上海站比赛现场
据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郭卫斌老师介绍,华理自1997年开始组队参赛以来,不仅每年获奖,而且3次进入世界总决赛。全校每年约有50多人加入ACM队学习,其中一半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余分别来自自动化、电子、数学等专业,甚至包括商科、社会学等非工科专业学生。
ACM比赛赛程为5个小时,其间,参赛队员需要解决12个难度不等的问题,例如“从华理到浦东某地,最短的路线是哪条?”等。在规定时间内,谁做得又快又准确,谁将是最终的胜者。而这样的胜者正可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一名大一新生如果从入校时就开始准备,那么,在经过2年时间、10万行编码的勤奋训练后,就可以在亚洲区预赛中获得奖牌。
从2006年起就担任校队教练的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罗勇军老师表示,ACM比赛向来是对选手的综合考验,它要求参赛队员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数学功底、出色的算法设计能力、熟练的编程技术,不仅考验选手的技术和逻辑能力,还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ACM竞赛对于培养人才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计算机IT人才最需要的就是思维逻辑和动手能力,ACM竞赛的获奖选手在业以后基本都是编码高手。”罗勇军补充道,从2006年至今,从ACM比赛中,不仅走出了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任职的技术骨干,也走出了一批创业者。据粗略统计,在70多名获奖的华理参赛选手中,已有接近一半的学子,或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大部分获得成功。
2009届数学系毕业生尹庆,曾获得ACM/ICPC亚洲区域赛金牌,参加了2009年世界总决赛,2011年6月正式创办了上海萌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萌果游戏)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其开发的"幻想精灵","幻想英雄","Dungeon Crash","Dragon Hunters"等多款手机游戏已在全球几十个国家成功发布,公司规模已从最初的6人发展为如今的近200人,业务从手机游戏研发开始延伸至运营发行、APP研发和IP版权运作,在上海、北京、印尼雅加达均设立了办公机构。
2010届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于博,曾获得ACM/ICPC亚洲区域赛金牌,参加了2009年世界总决赛,现任绽点互动公司联合创始人。其公司为奔驰AMG、华润地产,强生医疗等公司提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服务,年收入超过千万元。
2012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诸咏天尚未走出校门,就和ACM队友一起创办了手游公司。其最新手游《超神战记》成为2015年为数不多的、由创业公司独立研发的月流水千万级大作。
而在华理"ACMer"创业者的群体中,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响亮的名字。“这是我们将课程教学和科技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结果。”郭卫斌说。
据悉,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采取了多项措施,如聘请企业技术顾问、领域资深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教改顾问小组,研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将一些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项目及设备引入到教学中,将课程实验、综合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结合起来,旨在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原文来源: 上海热线 | 发表时间:2015-11-23 | 作者:上海热线
原文链接: http://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5-11/23/content_76255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