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力学生物学新机制 有重要临床价值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近日,心血管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以封面文章和编辑推荐(Editor’s Choic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齐颖新教授团队在静脉移植术后再狭窄力学生物学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RNA-33 protects against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duced by arterial mechanical stretch in the grafted vein”。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搭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临床上常应用自体大隐静脉等静脉血管作为移植供体,但移植后静脉内膜明显增生,最终可导致旁路移植手术失败。研究人员关注了静脉血管移植至动脉环境后由动脉血压所引起的周期性张应变力学刺激,依从“动物整体水平发现现象-细胞分子水平探讨机制-动物整体水平验证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思路,探讨了动脉条件的周期性张应变在静脉平滑肌细胞功能调控以及移植静脉新生内膜增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发现,动脉条件的周期性张应变会抑制静脉平滑肌细胞表达一种重要的小RNA(microRNA)- miR-33,进而上调靶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3( BMP3)的表达,激活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参与细胞增殖功能调控。在体动物实验发现,移植静脉局部多点注射miR-33模拟物可以缓解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该研究提示miR-33和BMP3可能成为移植静脉内膜增生临床干预治疗的潜在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心血管研究》在同期杂志配发了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Carlos Fernández-Hernando教授为该文专门撰写的长达 3 页的述评文章,评价这一创新研究工作“揭示了动脉条件的力学刺激诱导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膜新生的新机制,并提示miR-33有望成为治疗和逆转移植静脉术后再狭窄和手术失败的重要靶点”。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232010)、面上项目(11172176)以及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11428207)的资助,所有工作均在上海交大实验室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