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姐”和60位可爱“父母”
这里和其他敬老院的气氛有些不同。剑河路599弄新泾敬老院住着60名老人,大多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记者来到这里几乎感觉不到丝毫暮气。许多老人满脸笑容,正和护理员一起忙进忙出,准备一场寿星宴。
变化是一位“秦小姐”带来的——14年前,她第一次来到这里,此后便每月固定到此照料老人、捐款捐物,带来一股生气。有善心的“秦小姐”,曾被评为全国敬老孝亲模范、上海“慈善之星”。
走进敬老院马上“自来熟”
秦小姐何许人?她并不年轻,却是老人心目中“心灵美的小姑娘”。今年52岁的秦娴,曾经在日本生活多年。连续14年,她定期到这所敬老院看望老人,每月捐1200元,给老人们买吃的,添点小物件。
1988年,秦娴大学毕业后陪丈夫到日本念书,一去就是10年,在异地打过工、吃过苦。回国后,为了照顾家里,她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如今儿子在美国读书,夫妻俩住在闵行区金汇路一套两室户里,家用开销都靠丈夫,秦娴自己的退休工资比敬老院老人少得多。她觉得,自己平时没什么开销,不如用这些钱做些有意义的事。
2001年11月,秦娴从日本归国不久,一次跟着朋友张姐到新泾敬老院探望张姐的父亲。那时老人的精神面貌远不如现在,许多老人一脸的孤独寂寞和不愉快。秦娴自己也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公婆,她能设身处地感受到这些敬老院老人的心境,不能常常见到至亲晚辈,不能得到足够重视一定会伤心难过。
她一直放不下这些念头,此后她常常跟着张姐到敬老院看望。她很有老人缘,总是“自来熟”地搂着他们问长问短,给他们买吃的用的。老人们都很喜欢她,亲热地叫她“秦小姐”——“秦小姐这么清秀漂亮,老面善的,阿拉欢喜伊。”
当时秦娴发现,这里许多老人没劳保,为了小毛小病也要跑医院。于是,她为敬老院配备了一个“敬老爱心医药箱”,自己出钱备齐日常必备药品,还为患糖尿病的老人买来尿糖试剂测试血糖。为了让老人坐得舒适,活得健康,秦娴又为老人添置沙发和健身器……老人像孩子,知道“秦小姐”对他们好,就撒起娇。许多老人说:“阿拉希望秦小姐约定什么时候来看望,心里有数了,阿拉就多一桩开心事。”于是,秦娴把每月21日定为“秦娴敬老爱心日”,这一天不管刮风下雨,她都会骑自行车从闵行赶到新泾,跟老人们团聚,没有一次空着手来。
院长袁惠琴记得很清楚,过去十几年,秦小姐为老人捐资捐物超过10万元。
每月为老寿星庆生日
前几天记者和秦娴一起来到敬老院时,正是1月21日“秦娴敬老爱心日”,如今,这一天变得更加特别,成了全院老人为当月寿星庆生的聚餐日。
还不到10时,许多老人已经在客厅里候着,一见秦娴都围上来拉她的手、讲悄悄话。老人家属也个个认识她——“秦小姐,我妈身体好多了,谢谢侬!”“秦小姐,我爸也要谢谢侬”……这个敬老院真像一个大家庭。准备寿星聚餐是大家共同的事,身体好的老人戴上围裙进厨房,和护理员们一起烧菜端菜,身体不好的也站在旁边笑呵呵地看热闹。96岁的宋秀华奶奶身体很健康,她最近刚烫了头发,穿着一身红衣服,在厨房忙里忙外;83岁的周福珠是本月寿星,她特别兴奋,自己搬起了聚餐用的桌椅,被护理员阿姨及时喊住。
在墙上的寿星榜上,贴着1月过生日的8位老人姓名和年龄。这也是秦娴的主意,每月21日中午为当月过生日的寿星做生日,全院老人围着圆桌子吃一顿。说起来是生日宴,其实就是让老人开心开心,改善伙食。90岁的寿星杨锦红阿婆还拿出2000元私房钱,给大家买菜买蛋糕。
老人在这里生活很不错。这家开张多年的公办敬老院环境优美,有庭院有景观河,近10名护理员、医生照顾着60名老人,还有电工常驻这里随时为老人检修设备,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每月包吃包住1950元,需要护理的再加300元。但经济条件的改善并不能完全医治老人的“心病”。院长袁惠琴很了解这点,她说,不少老人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进了养老院就一天天打发日子。有时朝夕相伴的护理员也无法缓解他们的伤感情绪,“秦小姐”的到来,让老人们感觉自己一直受着关注和关爱,心理状态变了,有些疾病不医而愈。
徐素月是孤老,在新泾敬老院住了多年。老人犯病住院期间,敬老院的院长和护理员们每天轮番到医院送饭、陪伴,秦娴也每周去医院陪一天。后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老人坚持回敬老院,老人的最后三天里,秦娴每天陪伴在她身边,喂水喂药、端屎端尿,陪伴她走到人生尽头。
老人用“救命钱”捐款
这样为老人付出,图个啥回报?秦娴觉得,自己获得的“回馈”很多。这么多年,老人在变,变得开朗了,每天像孩子一样斗嘴取笑。因为有了医药箱,他们也不再为看病发愁,因为有了每月免费理发服务,大家都变得整洁漂亮。当初几名老人的“长发故事”成了院里老人相互打趣的笑话。“每个人都会老,这里老人的积极生活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很有盼头。”
或许也是受了“秦小姐”影响,这里许多老人都有爱心捐款习惯。前几年,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相继发生大地震,许多老人慷慨解囊,你100元我200元地为灾区捐款——要知道,老年人普遍很看重“救命钱”,当初有的老人为了节省几块钱理发费而持续一年蓄着头发。
秦娴也把自己家人带到敬老院,一家三口都是人们公认的“孝星之家”。丈夫有时跟他一起到敬老院,也能叫出老人的名字,儿子第一次陪老人吃饭时只有8岁。有几位住得久的老人现在还记得:“秦小姐的儿子很可爱,在我们中间跑来跑去,叫一声‘外婆’,再叫一声‘外公’。”儿子出国留学前,每年春节都会到敬老院,给每位老人买一束个鲜花,陪老人在敬老院吃“年夜饭”。这个“觉得敬老院饭菜最好吃”的小伙子,如今还常常在长途电话里牵挂老人:“他们还好吧?那位总是叫我‘小弟’的阿婆还在吧?”
爱心传导,好人好报。秦娴的小家庭很和美,儿子待人谦和、学习成绩很好。如今更让她高兴的是,不少企业、市民听到她的故事后,纷纷到敬老院献爱心、与老人交朋友。许多老人子女受到感染,看望老人、接老人回家住住的频率更高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