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高校院所"投资损失"免责

04.06.2015  10:52

  原标题:高校院所将实施“投资损失”免责

  6月4日消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重要的是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切实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昨日上海市科委、市教委负责人作出了相关介绍。

   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市科委副主任陈杰指出,面向当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不活的诸多瓶颈制约,要找清问题的根源,善于抓住制约成果转化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其首要任务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的转移转化通道,清除各类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创新的成果权属、收益分配、人才评价等一系列体制机制。

  此外,相关部门要全面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收益不再上缴国库,同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免责政策,明确成果研发团队应当享有的收益比例或数额。同时深化绩效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

  据陈杰介绍,上海交大的“植物反应器生产胸腺素技术”成果,按相关部门规定,经第三方评估为1000万元,但拟合作的企业只愿意接受600万元。由于学校没有处置权,若降价成交,须报请多个部门批准,根据经验,报批通常至少2至3年,导致该项成果束之高阁。陈杰说,必须抓住科研成果进入市场的机遇。

   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

  市教委副主任袁雯透露,要使上海高校和学科成为支撑科创中心的知识源头,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支撑和夯实上海工程和科学中心地位。要建设若干高水平高校,展现大学多样化特色发展,增强高校多方位服务社会经济能力。构建高校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及不同的投入与评价方式,科学引导全市各高校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引导一批市属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若干所高水平高端职业院校,满足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袁雯表示,为加强上海高校吸引全球高端学者和优秀学子的环境条件建设,支撑上海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上海将创新大学人事人才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适应“科创中心”建设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试点建立若干教学科研和人才“特区”,试行“长聘教职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支持高校建立有利于高端人才集聚的政策制度;试点建立合同制科研队伍,制订完善高校行业薪酬标准;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入职门槛—职初培养—专业发展—职业提升—荣誉成就”全过程培养体系。

   企业高校实现双向流动

  为烘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鼓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陈杰表示上海将着眼于保障成果转化的合法性,为科研人员、大学生在岗离岗创业提供一定的身份保障,明确界定各类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行为与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之间的标准界限,减少科研人员和管理者们的后顾之忧。

  袁雯透露,上海将通过建立学校、企业、社会融合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实现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支持高校教师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企业人才到高校兼职的双向流动;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在校学生休学创办企业提供便利和制度保障,鼓励大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多样性的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安排和鼓励在校学生到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见习实习。